- 拼音版原文全文
仲 夏 细 雨 宋 /曾 几 霢 霂 无 人 见 ,芭 蕉 报 客 闻 。润 能 添 砚 滴 ,细 欲 乱 炉 薰 。竹 树 惊 秋 半 ,衾 裯 惬 夜 分 。何 当 一 倾 倒 ,趁 取 未 归 云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芭蕉(bā jiāo)的意思:指人的生活环境艰苦,但品德高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趁取(chèn qǔ)的意思:趁别人不注意或者有利的时机,迅速行动并取得利益。
归云(guī yún)的意思:指事物回归本源,恢复原状或原始状态。
何当(hé dāng)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惊秋(jīng qiū)的意思:形容景色或音响极其美妙,令人感到震撼和惊叹。
炉薰(lú xūn)的意思:指炉火熊熊,烟雾缭绕的样子。比喻人口众多,繁华热闹。
衾裯(qīn dāo)的意思:指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相互依偎的样子。
倾倒(qīng dǎo)的意思:指深深地喜欢或者非常欣赏某人或某物。
秋半(qiū bàn)的意思:指秋季的一半,比喻时间的过半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
无人(wú rén)的意思:没有人,没有人照料或管理的状态
砚滴(yàn dī)的意思:指文人用来沾墨的砚台滴水的动作,比喻学问渊博、才情出众。
夜分(yè fēn)的意思:夜晚分开,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的《仲夏细雨》,描绘了夏日里一场悄然无声的细雨。首句“霢霂无人见”形象地写出雨滴轻盈,几乎不为人察觉,只有芭蕉叶上的水声泄露了它的存在。“芭蕉报客闻”则以拟人手法,赋予芭蕉以知觉,告知旅人雨的到来。
接着,“润能添砚滴”写雨的滋润,使得砚池的水更加饱满,暗示着雨的绵密和持久。“细欲乱炉薰”进一步描绘雨丝如烟,缭绕在炉火之上,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温馨。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仲夏时节雨的韵味。
“竹树惊秋半”转而描绘雨后竹林的景象,虽然仍是夏季,但雨后的清凉让人心生秋意。“衾裯惬夜分”则写人在这样的夜晚,感受到被子和床单因雨水浸润而带来的舒适感,享受着这份宁静的夜晚时光。
最后两句“何当一倾倒,趁取未归云”表达了诗人对雨的喜爱和期待,希望雨能够再多下一会儿,直到那些尚未归去的云彩都被雨水打湿。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细腻地刻画了夏日细雨带来的诗意感受。
- 翻译
- 细雨无声滋润着,只有芭蕉叶传递来访者的信息。
雨露滋润着砚池,仿佛要溢出墨水,微风轻拂,扰乱了炉火的香气。
竹林和树木感受到秋天的一半凉意,夜晚的被褥让人感到舒适。
何时能痛快地倾泻,趁着还未散去的云彩。
- 注释
- 霢霂:细雨。
无人见:无人察觉。
芭蕉:芭蕉叶。
报客闻:向来访者传达信息。
润能添砚滴:雨露使砚池更加湿润。
细欲乱炉薰:微风轻轻搅动炉火的香气。
竹树惊秋半:竹木在秋季感到凉意。
衾裯:被褥。
惬夜分:使人夜晚感到惬意。
何当:何时。
倾倒:倾泻。
趁取:趁着。
未归云:尚未消散的云彩。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醉歌行赠闾丘伯有
昔别我发青如葱,再来两鬓真飞蓬。
怪君五十面犹红,答我有妇贤梁鸿。
澹然意远态甚浓,乃有谢家林下风。
诗书图史仍兼通,岂惟刀尺工削缝。
入门不忧四壁空,要使我乐忘其穷。
终朝举桉欢笑同,方床曲几陈座中。
纸窗云母明房栊,华堂虽未挂桑弓。
两女杂佩琥珀龙,大女已能绣芙蓉。
小女解唱风入松,事夫如宾颜色恭。
岁时称寿曲三终,自歌鹊巢咏阜螽。
正须富贵报汝功,何时执戟明光宫。
只今西州兵马雄,盍往献策西平戎。
送范道卿赴省试
君之先世真文雄,异时奏赋蓬莱宫。
谁传副墨过沙漠,至今犹称长啸公。
芝兰不乏后来秀,谓将袖然为举首。
至音澹泊识者寡,遂令声名落卢后。
北风吹霜日隐山,綵鸾绣襦宁复寒。
同车西归信可乐,得意自忘行路难。
明年春风紫宸仗,遥对清光九天上。
长安花尽君亦归,缓辔重来一相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