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笙曾几听,莲壁向何留。
日得高天照,云看万里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五岳的向往之情,以及对友人先行游览嵩山和华山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日、云、霞、峰等,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飘逸的意境。
首句“结发思寻岳”,点明了诗人自幼便怀有游览五岳的志向。接着,“君先嵩华游”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已先一步实现这一愿望的羡慕与感慨。通过“凤笙”和“莲壁”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暗示了友人的旅程充满了神秘与美好。
“日得高天照,云看万里流”两句,以日光照耀和云水流动的形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壮美,同时也寓意着人生的广阔前景和不断前行的精神。最后,“霞篇一披诵,恍倚二峰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所写游记的阅读感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壮丽的山峰之中,体验到了那份自由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了对友情、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我居四大中,正如衣中著。
我岂好往来,衣当有新故。
道家贵久生,谓当长相附。
竺乾大导师,广说无生语。
亦知海有岸,不识津梁处。
遂与二子偕,万劫每同住。
如在百戏场,好丑安可数。
贤愚贵贱间,头面无不具。
工拙我为之,令子蒙毁誉。
毁誉亦非真,会当随子去。
苟悟万缘空,夫何忧何惧。
一醉能几时,何以消百虑。
男儿远图几年志未得,引领弯弧向属国。
秋风辞家今始归,颜状惨淡气抑塞。
忆昨荐士尚书郎,知尔善射闻四方。
中丞侧耳识名字,辕门长揖生辉光。
西秦猛士产灵夏,长弓大刀仍善马。
令与较射丛万人,齐声共呼出君下。
来趋幕府何逡巡,报国无阶自致身。
里中轻薄休相笑,陶母厨间正苦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