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一不辜神所恫,吕母何预于樊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过 熊 耳 山 宋 /晁 补 之 杀 一 不 辜 神 所 恫 ,吕 母 何 预 于 樊 崇 。蜂 蚁 无 王 求 所 止 ,一 朝 积 甲 齐 熊 耳 。两 峰 相 向 犹 眈 眈 ,千 载 定 林 余 一 龛 。我 来 扪 石 望 荆 杞 ,此 山 阅 人 亦 多 矣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辜(bù gū)的意思:无辜;冤枉
眈眈(dān dān)的意思:形容贪婪、垂涎欲望强烈的样子。
蜂蚁(fēng yǐ)的意思:形容人多如蜂蚁,熙熙攘攘的场面。
荆杞(jīng qǐ)的意思:指忧虑、担忧的心情。
千载(qiān zǎi)的意思:千年的时间。
所止(suǒ zhǐ)的意思:停止、终止
相向(xiāng xiàng)的意思:互相朝着相同的方向或目标前进。
熊耳(xióng ěr)的意思:形容耳朵大而直立,像熊耳朵一样。
一朝(yī zhāo)的意思:指短短的一段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的转变。
阅人(yuè rén)的意思:观察、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
- 注释
- 杀一不辜:杀害无辜的人。
神所恫:神灵感到恐惧。
吕母:古代起义领袖。
樊崇:与吕母相关的历史人物。
蜂蚁无王:比喻失去领导。
求所止:寻找栖息之处。
一朝积甲:短时间内集结大量武器。
齐熊耳:形容铠甲堆积如熊耳。
两峰相向:两座山峰相对。
犹眈眈:仍然警惕的样子。
千载:千年。
定林:古老的森林。
馀一龛:只剩下一处洞穴。
我来扪石:我来触摸石头。
荆杞:荆棘和枸杞。
此山阅人:这座山见证了很多人世。
亦多矣:非常多。
- 翻译
- 杀害无辜会遭天谴,吕母与樊崇事件无关。
如同蜜蜂蚂蚁失去领袖,一时之间聚集铠甲如熊耳。
两座山峰对峙依旧警惕,千年古林仅剩一龛遗迹。
我来摸石遥望荆棘杞丛,这座山见证过太多人事变迁。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过熊耳山》。诗中通过讲述吕母与樊崇的故事,寓言式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杀一不辜神所恫"强调了滥杀无辜的严重后果,吕母与樊崇的典故在这里被用来警示后人。接下来的"蜂蚁无王求所止"比喻群龙无首的困境,而"一朝积甲齐熊耳"则描绘出兵甲聚集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爆发。
"两峰相向犹眈眈"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对立,"千载定林馀一龛"则暗示历史长河中,熊耳山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最后两句"我来扪石望荆杞,此山阅人亦多矣",诗人以个人的感触收束全诗,表达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以及熊耳山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沉静与深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灵岩和韵三首
觚棱木杪梵王宫,路转峰回翠扫空。
胸次净无尘一点,乱云堆里听松风。
满江红·暝霭黄昏
暝霭黄昏,灯檠上、荧荧初炙。
银焰袅、孤光分夜,寸心凝碧。
留照娇颜欢笑偶,上元庆赏嬉游夕。
笑聚萤、积雪与偷光,寒儒忆。
蝶眷恋,成何得。
花传喜,知何日。
听邻家昨夜,扣阍谁觅。
焰短始知新月上,摇红孤馆因风急。
恨那人、别後不成眠,时时剔。
遣怀五首寄致道
贫者士之常,富亦我所欲。
得常讵要大,逐欲何由足。
荒哉化蝶翁,微欤监河粟。
人生命如线,日须不盈匊。
俯仰天地间,何由放羁束。
山居二首寄朝中故旧
苒苒年华渐向西,可能回脚下涂泥。
静收营虑远书卷,少有工夫入菜畦。
洁甚水蒲边白鸟,翩然风柳下黄鹂。
犹嫌宿处闻鸡犬,更待移深过虎蹊。
造化涵洪靡不容,近分一谷著愚公。
地因沙涨偏竹宜,山为岩多却碍松。
夜静图书天晓睡,腊寒薪火暑天风。
独惭道学工夫浅,却比先师不屡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