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织快织,两日催成绢一疋。
便从灯下试刀尺,寄到边城犹怪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织妇在紧张的氛围中赶制绢布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与坚韧精神。
首句“快织快织,两日催成绢一疋”,开篇即以急促的语气表达了织妇在时间紧迫下的忙碌状态,她需要在短短两天内完成一疋绢的制作。这种紧迫感不仅体现在时间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纺织品需求的迫切。
接着,“严霜冻柏风断机”一句,运用自然景象来营造一种寒冷、肃杀的氛围,暗示了织妇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象征着她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织妇依然“不辞深夜了残机”,展现出她对工作的执着和对责任的担当。
“便从灯下试刀尺,寄到边城犹怪迟”则进一步描绘了织妇在完成工作后的后续行动。她不仅要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测量裁剪,还要将制成的绢布寄送到遥远的边城。这里的“犹怪迟”既是对时间紧迫的无奈,也是对边疆地区物资运输困难的感慨,体现了古代交通不便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的劳动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纺织业的艰辛与织妇们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紧张与压力。
看梅常拟到参横,最爱微霜堕太清。
轻棹幽探烦结约,繁花乱点要晴明。
直须香里同扶杖,莫问尊前几举觥。
谁向诗盟最先歃,定知一座自公倾。
早探梅春南俗惯,今年不料寒裂骭。
梅花索价似太高,虽现幽姿犹匿半。
小小樽前白玉盘,忽移全树教吾看。
仅高一尺辄峥嵘,才吐数枝如烂熳。
远观不足近视之,始觉是真还似幻。
笑问主人谁所为,疑是女娲残手段。
锻石所传非有方,补天之妙人无间。
满堂坐客俱眼生,吾其付之一笑粲。
大庾岭头春寒空,犹是阳和假相换。
认假为真世所同,莫怪此花渠改观。
吾将真假一样看,岂为造化小儿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