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一遗老,更看几清明。
《寒食清明十首·其七》全文
- 注释
- 杨柳:柔弱的柳树,常用来形容春天景色。
堤边:河堤旁边。
荼蘼:一种春季开花的植物,花朵繁多。
行:行走。
遗老:年老体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更:再。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指春分后十五日,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 翻译
- 在杨柳依依的堤岸站立,沿着荼蘼花架慢慢行走。
我不知已是一位年迈的老者,还能再看到多少个清明节。
- 鉴赏
这两句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诗人站在杨柳堤边,看见行人在荼蘼架下穿行。首先,“杨柳堤边立”一句设定了环境,春天柳树萌芽,堤岸旁杨柳随风摇曳,诗人静立其间,感受着清明的气息。
接着,“荼蘼架下行”则展现了农忙图景。荼蘼是一种野菜,这里可能指的是农人在春天收割野菜的情形。这句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表现出农民们在清明时节辛勤劳作的情景。
“不知一遗老”表达了诗人对周围环境中某位老者的关注与同情。这里的“一遗老”很可能是指那些年迈而孤独,或被社会忽略的老人,诗人通过这个形象传达了一种社会关怀的情感。
最后,“更看几清明”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珍惜与留恋之情。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希望能多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光。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深刻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澎湖失守纪事
杀气阴风北斗高,轰轰雷霆殷海涛。
仰首但见天周遭,鬨耳群惊海煎熬。
千里逝水闻滔滔,出地霹雳欢蛟鳌。
电音驿至报胜仗,明朝溃卒随波逃。
依稀败耗人未信,溃卒登岸如猬毛。
市中咆喊虎怒号,战阵驱来羊一牢。
呜呼,四万义军同日死,陈涛之罪千秋指。
今日战士望风奔,保全首领走而已。
争诧西洋炮火神,中国炮火日日新。
军不训练弃与敌,城垒有炮奈无人。
岁未月卯日庚午,蓬莱海岱生烟尘。
春风吹浪作号泣,鲸鲵小丑抉龙鳞。
汉廷元老筹妙策,议和遣使出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