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翳机何密,当车勇自轻。
将迷黄雀患,已变玉琴声。
这首诗描绘了螳螂在秋风冷露中的生存状态与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昆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句“玄蝉无所营”,以蝉开篇,暗示蝉虽忙碌于生,但对螳螂而言,外界的忙碌与它无关,引出螳螂独立于世的视角。接着“风露正凄清”点明时节,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为螳螂的出场营造背景。
“执翳机何密,当车勇自轻。”这两句描述了螳螂的动作与心态。它在密林中悄无声息地等待,仿佛在编织着捕食的网,而面对即将到来的猎物,它展现出的勇气却显得轻盈,似乎对即将发生的捕食行动既充满期待又保持了一种超然的态度。
“将迷黄雀患,已变玉琴声。”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螳螂的捕食行为比作即将演奏的玉琴之音,预示着一场即将发生的“音乐”——即捕食过程,充满了紧张与美感。
“得丧还相召,南华所以惊。”最后两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生命中的得与失是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哲学思考。引用《南华经》中的思想,强调了生命中变化无常的本质,以及个体在面对生死、得失时所应持有的超脱与智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螳螂这一小生物的观察与描绘,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行年已六十,生性不知老。
或寿亿万岁,恒沙无量数。
坐视天人变,生死轮回苦。
国土几沈变,星日多陨去。
天行运不停,日月舞大宇。
时放四光明,化生兹后土。
慧星触之沉,黑暗遂万古。
开阖在所觉,视犹顷刻许。
山中千岁者,缩短七日处。
视此六十年,岂真比旦莫。
而何称祝为,谬尔称耆父。
海风吹老敧檐树,幽窗凉夜偏早。
前尘依约越中山,问甚时重到。忆俊侣、英游不少。
金鞍宝马呼鸾道。更珠江浩渺。
良月滟、笙船众花,齐映欢笑。
因甚耆彦风流,十年前后,新坟尽长秋草。
江山满目泪沾衣,是而今怀抱。算不及、魂归朱鸟。
波涛万顷珠沈了。
待近约、梁鸿去,踏遍千山,万山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