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欢惊社过,独直奈宵长。
睡轻同警鹤,吟苦伴啼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中秋之夜独自寄宿于某馆的场景,诗人通过对月亮、风声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孤寂且深沉的遥思。开篇“馀欢惊社过,独直奈宵长”两句,已显露出诗人心中的惆怅与无尽的夜晚,社会生活的喧嚣(馀欢)如同过往云烟,而个人的道路却是孤独且漫长。
接着“月向蓬山满,风来桂殿凉”一联,将自然景象引入诗境。这里的“蓬山”与“桂殿”,可能指代特定之地,但在此也可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高山与华丽建筑,月亮洒满其上,而桂花飘香的厅堂则被凉风穿过,这不仅是景物的写实,更有着深意。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寂静悠长的情感体验。
“睡轻同警鹤,吟苦伴啼螀”两句,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之声相对应。在这里,“睡轻”可能并非真正的安宁,而是内心深处的不安和孤独;“警鹤”、“啼螀”则是夜晚中难以入眠时所听到的声音,既有警示作用,也映照出诗人心境之苦楚。
最后,“耿耿迷遥思,残星下建章”一联,更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耿耿”形容的是心绪纷乱的情状;“迷遥思”则表明这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远离现实的思考。夜色中仅剩的几颗星辰下,诗人在建章(或许是书房)里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既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字和知识的渴望。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与优美的自然写景,构建了一幅深邃而静谧的中秋夜晚图。诗人的情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独自沉思的意境。
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车马过从已有尘。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