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非真我,弦何是有□。
看波仍灭水,把月自还天。
这首诗以禅理入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波水、明月,以及它们与宇宙的关系,来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心灵的自由。
“我已非真我”,开篇即揭示了诗人对自我认知的超越,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弦何是有□”,弦,此处或可理解为心弦,有无之辨,引人深思,是对于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相对关系的探讨。
“看波仍灭水,把月自还天”,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事物的瞬息万变和循环往复。波水的消逝与月光的流转,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人生短暂与永恒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观察与体验的过程,而非结果本身。
“默默尽空界,泠泠彻大年”,“空界”指的是空寂的世界,诗人通过“默默”二字,传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而“泠泠”则形容了水流的声音,这里用来比喻心灵的纯净与清澈,它穿透了时间的长河,直达宇宙的深处,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平生无挂意,羡尔得单传”,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能够领悟并传承禅宗智慧的羡慕。这种生活态度,是对物质欲望的摒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我等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禅宗思想的接纳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