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崆峒下,幽亭傍石宜。
昼檐溪影动,秋榻藓花移。
听竹留僧久,看山得句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脱俗的画面,诗人张琦以“石亭”为题,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
首联“我爱崆峒下,幽亭傍石宜”,开篇即点出对石亭的喜爱之情,同时通过“崆峒下”的地理环境,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隐逸脱俗的氛围。“幽亭傍石宜”则进一步强调了石亭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处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颔联“昼檐溪影动,秋榻藓花移”,细腻地描绘了石亭周围的动态景象。白天,檐下的溪水映照着光影,随着水流轻轻摇曳;秋日里,石亭的榻上覆盖着青苔,花儿随风轻移,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颈联“听竹留僧久,看山得句迟”,则转而描写人在石亭中的活动。诗人似乎在石亭中静静地聆听竹林的低语,等待僧人的到来,这场景充满了禅意和宁静。而“看山得句迟”则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每一次凝视山峦,都能激发灵感,写出诗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心灵的共鸣。
尾联“悄然天境里,未有世人知”,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石亭所在之地的独到见解。这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只有少数人能够发现并领略其美。这种隐秘而神秘的感觉,既是对石亭独特魅力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亭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自然之美的物理空间,又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心灵世界,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细开根基妙道,几人深知。
自大朴初分,剖散洪蒙,画八卦帝尊伏牺。
辨百草、功显神农,播稼穑、德布华夷。
次后运启轩辕,圣明宣教,诸方吐瑞芝。
感遐荒奠枕,清宁万国,更迤逦求道,七十馀师。
从此阐淳风,降后代神仙出世机。
既到今日,不悟群迷。总被利名驱驰。
独余摆脱羁縻。任落魄、南北与东西。
壶中景,真消息,三火烹煎坎离。
杳冥恍惚,谁信有、纯阳龙飞。
斡开玉户金关,祥烟瑞气,红云罩紫微。
听无弦雪曲,仙音韵正美,见日月配合,结就刀圭。
功满大丹成,便拂袖长生路上归。
住天宫快乐,武陵瑶池。
《抛球乐》【元·长筌子】细开根基妙道,几人深知。自大朴初分,剖散洪蒙,画八卦帝尊伏牺。辨百草、功显神农,播稼穑、德布华夷。次后运启轩辕,圣明宣教,诸方吐瑞芝。感遐荒奠枕,清宁万国,更迤逦求道,七十馀师。从此阐淳风,降后代神仙出世机。既到今日,不悟群迷。总被利名驱驰。独余摆脱羁縻。任落魄、南北与东西。壶中景,真消息,三火烹煎坎离。杳冥恍惚,谁信有、纯阳龙飞。斡开玉户金关,祥烟瑞气,红云罩紫微。听无弦雪曲,仙音韵正美,见日月配合,结就刀圭。功满大丹成,便拂袖长生路上归。住天宫快乐,武陵瑶池。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11967c693e74d00839.html
松柏引藤萝,反被藤萝绕。
刬草养禾苗,禾苗不如草。
物情有更变,世事何足道?
君子小人交,岂能长永好?
云游本无定,潦水空浩渺。
消涸固有时,畴能见机早。
春风泛红绿,造化太奇巧。
昨朝杨柳花,今日浮萍草。
学佛不成佛,求仙岂能仙?
人生因有贪,所以不自然。
秦皇既已矣,梁武亦可怜。
何如饭牛翁,万事付无言。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箓。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
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
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
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
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
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