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起怜花影,吟来答鸟情。
经林万竹立,入寺一僧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独自漫步于偏僻之地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之美。
首句“地偏尘事少”,点明了环境的宁静与远离尘嚣的特点,为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接着,“携杕独行行”一句,通过“杕”字(可能指行走时所携带的杖或树枝),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行走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
“步起怜花影,吟来答鸟情”两句,将诗人的行动与周围自然界的互动巧妙结合。诗人对花影的怜爱和对鸟鸣的回应,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经林万竹立,入寺一僧清”描绘了诗人穿行于竹林之中,最终进入寺庙的情景。竹林的静谧与僧人的清净形成对比,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充满禅意的氛围。
最后,“只在烟村里,无人识姓名”一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隐逸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他选择在烟村中独居,不求人识,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超然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欲为如舟一赋诗,如舟无楫更无维。
泛乎不系知何处,当有长风破浪时。
涉春风雨见花稀,红药开时春已非。
病夫何与知许事,送与缓歌金缕衣。
醉状初如春水船,梦成蝴蝶更翩翩。
觉来已是情无奈,那更急风吹雨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