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祭祖乐章三首(其二)亚献》由明代诗人王樵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祖先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先,“兴衰之效,于古有徵”,诗人开门见山地指出历史的兴衰更替在古代就有明显的迹象和规律。这句话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提醒人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接着,“恒由浑厚,以开文明”,这里“浑厚”指的是原始社会的淳朴、自然的状态,而“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的复杂文化、科技和社会组织。诗人认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原始的淳朴状态开始,逐渐积累知识、技术和文化,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社会形态。
然后,“文明既开,浑厚渐失”,随着文明的发展,原始的淳朴状态逐渐被遗忘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反映了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某些原始价值观的丧失。
接下来,“谓偶可常,至于骄佚”,诗人指出,文明的持续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它可能会因为人们的骄傲自满和放纵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骄佚意味着过度的享乐和自我放纵,这种心态可能导致文明的衰落。
最后,“溯流知源,先祖是思。凡我后人,敬而听之”,诗人呼吁后人回顾历史,思考先祖的智慧和努力,从中吸取教训,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这句话强调了传承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后代子孙珍惜并延续祖先的成就和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反思,强调了文明发展中的平衡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祖先智慧的尊重与学习。它不仅是一首祭祖的乐章,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敷水有丐者云是马侍中诸孙,悯而有赠
天地尘昏九鼎危,大貂曾出武侯师。
一心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
旧宅已闻栽禁树,诸孙仍见丐征岐。
而今不要教人识,正藉将军死斗时。
送薛学士赴任峡州二首
负谴虽安不敢安,叠猿声里独之官。
莫将彩笔闲抛掷,更待淮王诏草看。
片帆飞入峡云深,带雨兼风动楚吟。
何似玉堂裁诏罢,月斜鳷鹊漏沈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