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禅关(chán guān)的意思:指心境安宁,没有烦恼和杂念。
风姿(fēng zī)的意思:指人的仪态、姿态或举止优雅、美丽。
浮云(fú yún)的意思: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物或情感。
贯花(guàn huā)的意思:形容花朵连绵不断地开放。
静室(jìng shì)的意思:指安静的房间或屋子,也用来形容心境宁静、思绪平和。
空山(kōng shān)的意思:形容寂静无人的山谷中传来的声音。
律仪(lǜ yí)的意思:律仪是指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行事,遵守规章制度,守纪律,遵循礼仪规范。
入禅(rù chán)的意思:指人进入深入沉思、冥想的状态,专心致志地思考问题或修行。
诗思(shī sī)的意思:指诗人的思考和创作能力,也指人们写诗时所需要的思维和灵感。
随缘(suí yuán)的意思:顺从自然的安排,不强求,顺其自然。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外学(wài xué)的意思: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烟景(yān jǐng)的意思:指烟雾弥漫的景色,形容景色美丽而朦胧。
悠悠(yōu yōu)的意思:形容时间长久、漫长。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出游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
"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关"两句,开篇即点出了诗人对于规矩与学问的追求,以及心思深处对禅理的领悟。这里的“律仪”指的是佛教中的戒律和威仪,而“诗思”则是通过吟咏诗词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思考。这两句交织出一幅修行者既严于律己又善于冥想的生活图景。
"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中,“烟景”指的是轻柔迷离的自然景色,它们似乎是随着因缘而至,与“风姿”一起构成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这里的“道”指的是修行者的道路或是禅道,而“闲”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情怀。
"贯花留静室,咒水度空山"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似乎在一个幽静的空间内(“静室”),通过观赏自然之美(“贯花”)来保持心灵的宁静;同时,也在通过诵经或是默念咒语(“咒水”)来度过那空旷而又神秘的山林。
"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这一句,则是一种超脱世俗、达观自在的情感表达。诗人似乎在问,那些能够理解那些飘渺如云、变化莫测的意境呢?而那种“悠悠”的情怀,却是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自由流转。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同时,也透露出修行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和自在达观的人生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