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殿惊栖鹘,空坛扰怪松。
千花真有藏,我欲叩南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夜晚山林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哲理的深刻感悟。
首联“不识林中寺,谁寻月下踪”,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幽深而朦胧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暗喻,即便是熟知之地,也难免有被遗忘之时,只有月光下的足迹,才显得格外清晰和珍贵。这里不仅描绘了月夜下山林的静美,也隐含了对人生道路探索的思考。
颔联“潮音初浩荡,尘梦一惺忪”,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潮音,常用来比喻佛法的宏扬或内心的波动,此处象征着初醒时心灵的激荡,与世俗的梦境形成对比,暗示了从纷扰的尘世中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
颈联“古殿惊栖鹘,空坛扰怪松”,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中古刹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栖鹘(鹘:鹰的一种)被惊动,怪松(可能指形态奇特的松树)被扰乱,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寓意着自然界中的生灵与人类活动的微妙互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尾联“千花真有藏,我欲叩南宗”,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智慧的追求和渴望。千花之藏,既可理解为自然界万物的奥秘,也可解读为内心深处的真理。诗人欲叩南宗,意味着他希望通过深入禅学的探索,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宇宙的真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禅宗智慧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
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
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
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
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
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
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
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
绘事功殊绝,幽襟兴激昂。
从来谢太傅,丘壑道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