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竹间僧,但闻花外磬。
敲槛出鱼游,巢檐知鸟性。
夜寂一灯残,山月来破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山中修行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中的自然之美与修行者的内心世界。
首句“不见竹间僧,但闻花外磬”,以“不见”与“但闻”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竹林中的僧人隐匿于绿意之中,只有远处传来的磬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接下来的“敲槛出鱼游,巢檐知鸟性”,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敲击木栏的声音仿佛唤醒了水中的鱼儿,它们在水中自由游弋;而巢居屋檐的鸟儿似乎也感知到了人类的存在,这既是对自然生态的赞美,也是对和谐共处的向往。
“云蒸坐禅石,露湿行道径”两句,将修行者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坐禅石上蒸腾的云气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喧嚣隔绝;而行道径上的露珠,则是大自然的馈赠,见证了修行者每日的辛勤与坚持。
最后,“夜寂一灯残,山月来破暝”则将画面推向高潮。夜深人静之时,仅有一盏孤灯照亮着修行者前行的道路,而山月的出现,不仅为夜晚增添了几分明亮,更寓意着光明与希望的到来,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觉醒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修行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修行者追求精神境界的坚定与执着。
冶父门庭索索,东湖风波甚恶。
知心能有几人,万里秋天一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