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舟行时所见的凄迷景色,充满了深秋的哀愁与静谧之美。
首句“萧萧芦苇飐寒汀”,以芦苇的摇曳和寒冷的水边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芦苇随风摆动,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而“寒汀”二字则直接点明了季节的变换,让人感受到一丝凉意。
次句“乍失西山万叠青”,描述了远处西山的景象。原本是青翠连绵的山峦,在雨雾中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这种“乍失”的瞬间变化,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暗示了诗人情感的波动。
第三句“溪上空烟迷远近”,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朦胧感。溪流之上弥漫着一层薄雾,使得远处与近处的景物都变得模糊不清,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之中。这种景象既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也暗含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逃避或思考。
最后一句“秋声宜向雨中听”,点明了诗的主题。在雨声的陪伴下,秋天的声音显得更加清晰和动人。这里的“秋声”可以是落叶的沙沙声、溪水的潺潺声,或者是其他自然界的声音。通过强调在雨中聆听秋声,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了一种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中舟行的秋日图景,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挽林先生
林公生胜国,卓荦志不群。
蚤岁尝膴仕,老年遭世屯。
豺虎相啖食,龙蛇方未分。
三吴各都会,白昼昏风尘。
乐土成割据,江山陷沈沦。
公时遂长遁,閟迹潜荆榛。
不冠亦不带,佯狂称散人。
誓将沮溺俦,甘与原宪贫。
违俗本全节,洁身非乱伦。
皇明靖六合,万国咸来宾。
伯夷洎吕望,歘然兴海滨。
繄公岂无志,弹冠乘道津。
奈兹筋力衰,终作草莽臣。
昔在八姓日,翠华屡更新。
嗟嗟冯太师,累世秉国钧。
何如郑云叟,独不挂缨绅。
观公秉高谊,异代同清芬。
令子抱材器,恭逢尧舜君。
苍苍示昭鉴,公郁从兹伸。
凤翔千仞仪,豹变南山文。
终为明世瑞,垂辉耀千春。
九原或可作,些酒招歌魂。
《挽林先生》【明·王汝玉】林公生胜国,卓荦志不群。蚤岁尝膴仕,老年遭世屯。豺虎相啖食,龙蛇方未分。三吴各都会,白昼昏风尘。乐土成割据,江山陷沈沦。公时遂长遁,閟迹潜荆榛。不冠亦不带,佯狂称散人。誓将沮溺俦,甘与原宪贫。违俗本全节,洁身非乱伦。皇明靖六合,万国咸来宾。伯夷洎吕望,歘然兴海滨。繄公岂无志,弹冠乘道津。奈兹筋力衰,终作草莽臣。昔在八姓日,翠华屡更新。嗟嗟冯太师,累世秉国钧。何如郑云叟,独不挂缨绅。观公秉高谊,异代同清芬。令子抱材器,恭逢尧舜君。苍苍示昭鉴,公郁从兹伸。凤翔千仞仪,豹变南山文。终为明世瑞,垂辉耀千春。九原或可作,些酒招歌魂。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1967c6a86b85660394.html
惜秋华.九日拟登妙光阁,不果,寄马桂海及家季乔伯
嘹呖飞鸿,横晴天、似吐悲秋怀抱。
懒上层楼,伤心暮烟斜照。更落叶满阶,风扫残蓼。
当轩云扰。凭高处、谁称古趣,沉酣落帽。
秋色京华老。想故园蓉菊,正当佳好。
次第开、水畔放船能到。
萍踪浪寄金台,叹归与、路迢云渺。应道。
佩茱荚、一人独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