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但身忧切,更余国虑长。
只恐建炎诏,徒怜陈少阳。
这首诗《杂兴(其三)》由明代诗人杨爵所作,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我心诚匪鉴,遗恨在云壤”两句,以“匪鉴”比喻内心的真实情感,与“遗恨”相呼应,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遗憾,仿佛这些情感深埋于天地之间,难以消散。
接着,“岂但身忧切,更余国虑长”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不仅个人的忧虑深切,对国家的忧虑更是长久不息。这种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
“九重终自悟,一饭亦难忘”则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理解与期待,即使是在微小如一餐饭的细节上,也能感受到君主的智慧与仁慈,这种理解与记忆,成为了诗人难以忘怀的情感寄托。
最后,“只恐建炎诏,徒怜陈少阳”一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陈少阳的例子,表达了对过去事件的反思与担忧,担心类似的历史悲剧再次上演,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是明代文学中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