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杜 陵 绝 句 唐 /李 白 南 登 杜 陵 上 ,北 望 五 陵 间 。秋 水 明 落 日 ,流 光 灭 远 山 。
- 注释
- 南:方位词,南方。
登:登上。
杜陵:古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这里泛指长安城郊。
北:方位词,北方。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代指长安城附近的皇陵区。
秋水:秋天的水面,清澈明亮。
明:形容词,明亮。
落日:傍晚的太阳。
流光:流动的光芒,指夕阳余晖。
灭:消失,这里指夕阳照射的光线逐渐减弱。
远山:远处的山峦。
- 注释2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 翻译
- 我向南登上杜陵高地
向北眺望那五陵之间
- 译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 赏析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日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句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杜陵绝句》。诗中“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两句,设定了诗人的立足点和视野范围。杜陵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都城的一部分,而五陵则是指前代帝王的陵墓,这里可能特指西汉高祖刘邦的茂陵等。通过这样的安排,李白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情怀。
“秋水明落日”一句,以秋季的清澈河流映衬夕阳的壮丽景象。秋天的水质清澈见底,与落日的余晖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流光灭远山”这句,则描绘了夕阳余晖照耀下逐渐消失在远处山峦之中的情景。这里的“流光”指的是水和日色的流动与变幻,而“灭远山”则表达了一种物我两忘,境界超然的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胸怀壮阔、超脱尘俗的心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原甫同诸公饮郇公园
车马何籍籍,相从城南陌。
大第锁名园,朱闳间素壁。
即事览胜槩,抚旧叹陈迹。
零落归山丘,慨吒西州客。
春风几时还,顾盼生颜色。
杂英缀初红,宿荑吐新碧。
故池无还波,乔树实自昔。
赏心及兹辰,缅想缔构力。
十千置尊酒,玉斗雪霜白。
饮醉半欢哀,浩歌怀感激。
天地亦旅人,川谷故变易。
欢娱瞥过目,百年犹暂觌。
即令西驰晖,稍复向禺昃。
我辈不尽兴,将为后时惜。
春日凉榭寄戴大临
老去苦无悰,春还暂真赏。
念无俗虑侵,得以山林往。
寻幽喜人远,习静憎禽响。
东风日暄和,触事全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