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神所安潜,可使万物化。
我来观默庵,虚白非外假。
赋诗尚何言,聊为默庵谢。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酬酢(chóu zuò)的意思:回报恩情,报答别人的好意
道契(dào qì)的意思:指言行符合道义的契约或承诺。
赋诗(fù shī)的意思:指以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毫芒(háo máng)的意思:形容光线微弱。
寂寞(jì mò)的意思:形容孤独、冷清,没有人陪伴或交流。
今古(jīn gǔ)的意思:今古意为从古至今,表示时间的长久和历史的悠久。
精微(jīng wēi)的意思:形容深奥微妙,细致精巧。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偶人(ǒu rén)的意思:没有特定目标或目的,随意而行。
其中(qí zhōng)的意思:表示在众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或一个选项中。
清净(qīng jìng)的意思:指没有杂乱、喧嚣的状态,宁静、安宁。
世俗(shì sú)的意思:指世间的俗气、庸俗之事或人情世故。
陶冶(táo yě)的意思:通过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来陶冶人的情操和品德。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万物(wàn wù)的意思:指世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物、事、理等。
微与(wēi yǔ)的意思:微小的差别或分歧
物化(wù huà)的意思:指将抽象的事物变为具体的实物或具体的形象。
无穷(wú qióng)的意思:没有尽头,无限。
无常(wú cháng)的意思:无常指事物的变化无常、不稳定,常常用来形容世事变幻莫测,人事无常。
闲暇(xián xiá)的意思:指空闲、空暇的时间。
相对(xiāng duì)的意思:相对表示相互之间存在关联或对比的状态。
性命(xìng mìng)的意思:指生命,指人的生存与存在。
虚白(xū bái)的意思:指空白无物,没有填充的状态。
有行(yǒu xíng)的意思:有能力、有才干、有作为。
语默(yǔ mò)的意思:指言语缄默,不说话或保持沉默的状态。
知者(zhī zhě)的意思:知识渊博的人,通常指有见识、智慧和学问的人。
志气(zhì qì)的意思:指一个人坚定的意志和追求成功的精神状态。
终日(zhōng rì)的意思:整天,一整天
昼夜(zhòu yè)的意思:昼夜表示白天和黑夜,也用来形容时间的长久或不停止。
逐逐(zhú zhú)的意思:逐个、一个一个地。
子默(zǐ mò)的意思:指一个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辞。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刘挚所作,名为《题公安知县柳应辰屯田默庵》。诗中探讨了“语默”的哲学概念,即语言与沉默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人修养和宇宙真理中的作用。
首句“语默本无常,此道知者寡”提出语默之道并无固定模式,能理解并实践这一道理的人寥寥无几。接着,“君子默诸心,志气纳陶冶”指出君子通过内心的沉默,能够涵养志气,如同陶器经过火的锻造一般,得到升华。
“至神所安潜,可使万物化”强调了深邃的精神状态能够影响万物,如同神灵的隐匿之处,具有转化万物的力量。“精微与道契,密不见纤罅”则表达了精深微妙的道理与大道相合,其紧密程度难以察觉。
“世俗默在口,钤若偶人者”对比世俗之人,他们的沉默只是表面现象,如同木偶般机械。“至其中所骛,逐逐散万马”则描绘了真正内心深处的追求,如同万马奔腾,自由而热烈。
“我来观默庵,虚白非外假”是诗人对默庵的直接观察,这里的“默庵”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空灵,并非外界物质的堆砌。“天地冥毫芒,今古一昼夜”则展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古今之间仿佛只是一日之隔。
“物至纷无穷,酬酢甚闲暇”描述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诗人却能从容应对,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清净老聃烛,寂寞扬氏驾”引用老子和杨朱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孤独之美。
“养此将有行,性命妙天下”表达了诗人对内在修养的重视,认为这种修养能够引领人生走向更高的境界。“相对坐终日,心惬如嘬炙”则是诗人与默庵主人相处时的愉悦心情,如同品尝美味佳肴。
最后,“赋诗尚何言,聊为默庵谢”表明诗人认为用诗歌表达对默庵的赞美已足够,无需赘言,以此作为对默庵的感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语默”哲学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修养、宇宙真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