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甓如厌劳,一瓻自移借。
时予初列庠,审的未娴射。
抱垆倾水银,但寻地孔泻。
倏悬明月梯,升我万仞华。
遂使汎滥驰,不复顾龙诧。
王业诚罔希,在运亦须霸。
公也血护猩,吾脐且怜麝。
风逝难往追,谁来索吾罅?
八神(bā shén)的意思:形容人或物的力量强大,威力无比。
出入(chū rù)的意思:指出入门户,进出行动。
拂席(fú xí)的意思:拂席是指离席,表示离开或退出。
古今(gǔ jīn)的意思:古代与现代,过去与现在
九州(jiǔ zhōu)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也泛指全国。
来索(lái suǒ)的意思:指迎接、接待客人。
明月(míng yuè)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清澈、明朗动人,也用来比喻人的才情出众、光彩照人。
木天(mù tiān)的意思:指一个人心地善良、纯真无邪,不懂世事的样子。
审的(shěn de)的意思:根据时势变化来判断和决定。
水银(shuǐ yín)的意思:形容人的行动迅速敏捷,像水银一样流动不定。
所亲(suǒ qīn)的意思:指亲属或亲近的人。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王业(wáng yè)的意思:指为国家、民族的事业而奋斗,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工作。
相纠(xiāng jiū)的意思:相互纠缠、争斗
一瓻(yī chī)的意思: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容器,用来盛放酒。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内心世界或思想情感。
有同(yǒu tóng)的意思:有共同点或相似之处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闻冯太史登府讣寄挽六章》中的第三章。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哀悼之情。
首句“拂席为黉师”,以拂去尘埃、准备上课的形象,隐喻友人去世后,留下的是知识与智慧的空缺。接着“何羡木天暇”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了对友人生前闲适生活的羡慕。
“百甓如厌劳,一瓻自移借”两句,以砖石和酒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生前的勤奋与慷慨。砖石的“厌劳”象征着友人的辛勤工作,而酒器的“移借”则体现了友人的乐于助人。
接下来,“时予初列庠,审的未娴射”两句,通过诗人自己初入学府、尚未熟练射箭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震惊与怀念。射箭技艺的不娴熟,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知识与经验的渴望与欠缺。
“抱垆倾水银,但寻地孔泻”两句,以炼金术士的形象,比喻友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水银的倾倒与地孔的挖掘,象征着友人在知识海洋中不懈探索的精神。
“倏悬明月梯,升我万仞华”两句,以明月梯和万仞华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哀痛与怀念。明月梯象征着友人离去后的寂静与孤独,而万仞华则表达了对友人精神世界的崇敬与向往。
“遂使汎滥驰,不复顾龙诧”两句,以泛滥的水流和顾忌龙的诧异,比喻友人去世后,世界变得空虚与冷漠。泛滥的水流象征着友人离去后留下的知识与智慧的流失,而顾忌龙的诧异则表达了对友人精神世界的怀念与敬仰。
“天地何古今,气以所亲藉”两句,以天地古今的变化,强调了友人精神世界的永恒与不朽。气以所亲藉,意味着友人的精神世界将永远影响着周围的人。
“王业诚罔希,在运亦须霸”两句,以王业和霸业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成就的赞美与敬佩。王业诚罔希,意味着友人的成就难以企及;在运亦须霸,则表达了对友人命运的感慨与理解。
“九州无废泥,八神有同蜡”两句,以九州和八神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广泛影响的肯定。九州无废泥,意味着友人的思想与智慧遍布各地;八神有同蜡,则表达了对友人精神世界的传承与延续。
“公也血护猩,吾脐且怜麝”两句,以猩猩和麝香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质的赞美。公也血护猩,意味着友人如同保护猩猩一样,守护着正义与真理;吾脐且怜麝,则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质的敬仰与珍惜。
“出入交史监,相纠不相赦”两句,以历史监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行为准则的尊重。出入交史监,意味着友人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历史的公正与道德;相纠不相赦,则表达了对友人行为准则的严格要求。
“风逝难往追,谁来索吾罅?”两句,以风逝和寻找缝隙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哀痛与怀念。风逝难往追,意味着友人已离世,无法再追寻;谁来索吾罅,则表达了对友人精神世界的怀念与寻找。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友人去世的哀悼之情,以及对友人高尚品质、广泛影响和精神世界的赞美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