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尔止工螫,焚巢何足伤。
幸与众果俱,得陈君子堂。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开篇“吴蚕为人织,烹蛹以充肠”两句,通过对蚕丝和蛹虫的描述,展示了生命力与食物链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自然法则。
接着,“况尔止工螫,焚巢何足伤”两句则从蜂(即蜜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勤劳和遭受火灾的描写,展现了生命面临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
“幸与众果俱,得陈君子堂”一句,通过蜜蜂与众果同在、能够陈列于君子的书房这一意象,传达了一种和谐共存、文化积累的理念。
最后,“咀嚼任所宜,故毒难自防”两句则从蜂儿的咀嚼行为出发,暗示了即便是蜜蜂也有其自然的本能和潜在的危险性,不可全然被人类掌控或预料。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同时也隐含着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乡林空林木,不见古人居。
犹寻古人迹,更与古人疏。
昔为贤豪里,今作魑魅墟。
湖边夜秋月,光彩波上余。
断岸三百里,萦带松上流。
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闲意见水鸟,日共泛觥筹。
何当骑鲸鱼,一去几千秋。
碧池新雨後,清兴一何赊。
有客过颜巷,无贫以阮家。
白醪聊泛蚁,黄菊未开花。
既至休辞醉,君其奈岁华。
雨过见虹明,长桥欲映城。
窗间晴气入,空际昼凉生。
有扇徒看画,无冰自觉清。
人知太守姓,不减汉公名。
山断泻伊流,滩声朝暮急。
东渡马将登,西堤人已立。
日看东西舟,争途如不及。
谁见捕鱼郎,寒蓑雨中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