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而驱,伊谁之辜。愚不彼推,辜不我諆。
念彼麦田,蒿目以嘻。
这首诗探讨了自然现象——风与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无知所带来的思考。诗人以风和云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如果风是有知的,那么为何它能驱使云的兴起;如果风是无知的,又为何它能如此行事?这种矛盾的设定,实际上是在探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与理解。
“谓风有知乎,胡云兴而即驱。谓风无知乎,胡云兴而必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有知与无知的风,展现了自然界运作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诗人似乎在质疑,究竟是风自身具有某种智慧,还是人类赋予了它这样的能力。这种思考触及了哲学中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辩论,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尝试与困惑。
“无知而驱,伊谁之愚。有知而驱,伊谁之辜。”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问题指向了“谁”应当为这种现象负责。是自然界的无知导致了云的兴起,还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不足造成了误解?诗人在这里似乎在寻求一种答案,但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之中。
“愚不彼推,辜不我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无奈与反思。他认为,无论是将责任归咎于自然界的无知,还是归咎于人类的认知缺陷,都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人类知识有限性的谦逊态度。
最后,“念彼麦田,蒿目以嘻。”诗人将思考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自然景观——麦田。这里的“蒿目”可能象征着忧虑或关注,而“嘻”则可能表达了一种无奈或幽默的态度。这句话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以及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所持有的既严肃又略带讽刺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探讨风与云的关系,巧妙地融入了哲学、自然、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人类认知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身世飘零,勋业何成,鬓华渐生。
记去年欢笑,遨游帝里,今年憔悴,卧病江城。
直道难行,浮名识破,正要生平两眼明。
心无歉,但世间公论,自有人评。竹风萧飒初停。
算何境、能如梦境清。
问命之穷达,三杯酒软,身之去就,一叶舟轻。
毁誉从他,醉醒在我,赢得篷窗听雨声。
秋江上,更莼鲈无限,鸥鹭多情。
雪香飞尽江梅,上林桃李寒犹掯。
墙头惊见,枯枝闹簇,生红初喷。
嫩绿亭台,新晴巷陌,清明相近。
甚等闲句引,狂蜂戏蝶,早不管,人春困。
不怕蜡痕轻褪。怕东风乱飘残粉。
琐窗犹记,双鹅细剪,一簪幽恨。
骏马如飞,流光似箭,归期难准。
料黄昏微雨,盈盈泪眼,把燕脂揾。
四海黄花,文采风流,于今尚存。
直澹翁诗句,大羹玄酒,名家书法,流水行云。
泗上青山,枫林丹叶,书破晴空月一轮。
余尝见,把君髯摇动,特地精神。谢君雅意殷勤。
便付与同僚更可人。
爱紫筠真节,柄才到手,轻罗缟面,影不离身。
纵使当年,石城风起,不怕庾公千丈尘。
难忘处,正午天如火,凉满衣巾。
若论西湖,颍川汝阴,俱难似之。
正涌金门外,天开罨画,钱塘岸侧,城展玻璃。
曾借扁舟,晚凉一棹,先向孤山近处嬉。
回头望,是吴山楼阁,烟霭参差。淡妆浓抹相宜。
道不独晴奇雨亦奇。
访欧公遗像,仍存古井,逋仙旧隐,犹有荒祠。
泉若通灵,梅如解语,应也怪公题咏迟。
从今后,怕公余无事,准备新诗。
老子当年,壮志凌云,巍科起家。
被尘嚣沸耳,鏖成重听,簿书眯眼、攻作昏花。
天上归来,山中绝倒,部曲黄牛鼓吹蛙。
闲宫好,判园丁牧竖,一日三衙。平生几度天涯。
恰舣住飘飘泛海槎。
向竹林苔径,时来教鹤,山泉石鼎,自为烹茶。
庭下花开,楼头雨霁,尽着春风笑鬓华。
功名事,问西山爽气,多少烟霞。
莫相疑、爱石如许,流形我亦随寓。
神麇更有神麇在,照影几烦清滏。山下路。
还记得、当时射虎人曾误。如今文府。
但日永闲阶,香凝燕寝,云岫翳还吐。
崔嵬起,欲作飞仙骞翥。依稀老眼如雾。
品题好刻奇章字,嗟尔赏音难遇。如砥柱。
应笑我心,更欲谁安住。
茶余客去,相对静无言,悠然意会,一阵北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