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矿不识金,入炉方知错。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识(bù shí)的意思:不了解或不认识
不恶(bù è)的意思:
(1).谓不为恶声厉色。《易·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程颐 传:“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
(2).不坏;不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凝之 谢夫 人既往 王氏 ,大薄 凝之 ;既还 谢 家,意大不説。太傅慰释之曰:‘ 王郎 , 逸少 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廼尔?’” 唐 白居易 《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诗:“紫綬相辉应不恶,白鬚同色復何如?” 鲁迅 《野草·死后》:“在手背上触到草席的条纹,觉得这尸衾倒也不恶。”得空(dé kōng)的意思:有空闲时间
发心(fā xīn)的意思:指产生决心、下定决心。
落空(luò kōng)的意思:指计划、希望或预期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没有实现或没有成功。
菩萨(pú sà)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萨,也用来形容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
绳枉(shéng wǎng)的意思:指事物的本质被人为的束缚、歪曲。
无作(wú zuò)的意思:没有行动或没有作为。
无缚(wú fù)的意思: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直须(zhí xū)的意思:直接需要;必须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走作(zǒu zuò)的意思:指行为态度不端正,做出不正当的事情。
- 注释
- 识:理解。
乐:快乐。
众生:世间万物。
缘:顺着。
枉:错误地。
智乐:智慧的快乐。
菩萨:佛教中的高僧或修行者。
无绳亦无缚:不受任何束缚。
发心:发愿、立志。
须:必须。
学无作:学习不执着于外在形式。
落空:落于虚空,指追求的目标落空。
得空:达到空寂的境界。
见:看见。
矿:未经提炼的矿石。
金:珍贵的黄金。
入炉:比喻经历磨炼。
错:错误。
- 翻译
- 理解并享受众生的快乐,就像沿着绳索误以为在行走。
智慧的菩萨之乐,无需被任何束缚,即使没有绳索也能自由自在。
如果有修行者决心开始,应当直接学习不执着于形式。
不要害怕最终会空无所有,得到空寂也不是坏事。
看到矿石却不知其为金子,只有经过熔炼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
- 鉴赏
这首诗偈出自唐代诗人庞蕴之手,流露出禅宗对待世间万象的态度。开篇“识乐众生乐,缘绳枉走作”,表达了一种对世俗快乐的洞察与解脱。众生在红尘中追求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是被无明之绳所束缚,不自知其为累赘。
接着“智乐菩萨乐,无绳亦无缚”,则是对菩萨境界的描写,菩萨之乐超脱世间之乐,他们不受任何束缚,心如大海,包容万物而不染。
第三句“若有发心者,直须学无作”提出了一种修行的方法,即要有所发心的人应当学习到达无为自然的境界。这是对禅宗中“无作为”的阐释,主张放下一切执着与造作。
第四句“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恶”则是在告诫修行者,不必担心修行过程中的失落或空寂,因为真正的悟境,是在于空性的领悟中得到解脱,这并非不好。
最后两句“见矿不识金,入炉方知错”,是通过比喻表达了一个道理,即一般人看待事物往往不能洞察其本质,如同见到矿石而不知其中藏有黄金,要经过火炼(即修行)才能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错误。
整首诗偈通过对比世俗与菩萨之乐,强调了禅宗中“无作为”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修行来达至真实悟性的必要。它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