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辙临河整复斜,一鞭著力马喷沙。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哀鸿(āi hóng)的意思:指孤零、凄凉的样子。
悲笳(bēi jiā)的意思:形容悲伤哀怨的笛声。
避寇(bì kòu)的意思:指为了逃避战乱或者敌人而躲避起来。
多少(duō shǎo)的意思:表示数量或程度的不确定,有时也表示询问。
烽堠(fēng hòu)的意思:指烽火台和边防堡垒,比喻战争、冲突不断的地方。
军书(jūn shū)的意思:指军队的命令和文书。
漂泊(piāo bó)的意思:指人在外地流浪、无固定居所的状态。
破家(pò jiā)的意思:指家庭破裂、家庭纷争,形容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
书传(shū chuán)的意思:指通过书本传播知识、学问。
未有(wèi yǒu)的意思:从未有过,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野寺(yě sì)的意思:指没有经过修缮、管理的庙宇或寺院。
有涯(yǒu yá)的意思:有限,有限度
于今(yú jīn)的意思:指到了现在,表示时至今日。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沙河县在战乱时期的荒凉景象。首句"乱辙临河整复斜",通过车辙的杂乱和需要调整来暗示战乱带来的混乱与不安。接着"一鞭著力马喷沙",形象地写出马匹在艰难行进中扬起尘土,显示出环境艰苦和战争的紧张。
"荒城避寇官招吏",反映出城池被敌人占领,官员们只能临时招募人员以应对危机。"野寺无僧佛破家"进一步揭示出战乱对百姓生活的破坏,连寺庙也无人打理,佛像和僧侣的生活都受到冲击。
"尚有军书传契箭",表明尽管战事仍在继续,但通信仍然进行,显示出军事活动的紧张和组织性。然而,"从无烽堠响悲笳"则暗示烽火台没有传递和平的信息,反而只有悲伤的号角声,渲染出战事的残酷。
最后两句"哀鸿饥雁知多少,漂泊于今未有涯",以哀鸿和饥雁比喻流离失所的民众,表达了诗人对难民众多、生活无望的深深同情,以及对战争无尽苦难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沙河县在战乱中的困苦与悲凉,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