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似针毡动,卧似栗裘圆。
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
这首宋朝朱贞白所作的《咏刺猬》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刺猬的独特形态与特性。首句“行似针毡动”运用比喻手法,将刺猬行走时的动作比作针毡在皮肤上移动,形象地表现了其行动的敏捷和谨慎,同时也暗示了其身上的刺如同针般锐利。次句“卧似栗裘圆”则通过对比,描绘了刺猬静卧时的形态,如同圆形的栗子皮包裹着,既突出了其身体的圆润,也强调了其身上的刺如同栗子壳一样坚硬,保护着自己。
后两句“莫欺如此大,谁敢便行拳”,则表达了对刺猬力量与勇气的赞美。尽管刺猬体型不大,但其身上的刺却足以让任何敢于轻视或挑衅它的生物三思而行。这两句不仅揭示了刺猬的防御机制,更体现了自然界中弱小生物也能拥有强大的生存智慧和能力的主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
五月进农黍,三叶换阶蓂。
不知今夕何夕,嵩岳庆生申。
莲幕泮宫小试,花县二车遍历,所至蔼芳声。
一札颁明诏,千里寄专城。席方温,边报警,塞飞尘。
腹中数万兵甲,笑却狄人兵。
金印明年如斗,黄阁有人引类,阔步到公卿。
遥拜祝椿算,长愿侍枫宸。
军垒近仙山,麻源第三谷。
灵运诗亦存,鲁公记可读。
幸时无寇攘,闲日望云木。
傥见西王母,白麟如白鹿。
来寻鸟爪人,神光生石屋。
无念痒背搔,还恐罹怒扑。
学道我未成,鍊气不饱腹。
安得羽翼生,下上同黄鹄。
送君想君游,星斗坛边竹。
比从江南来,又从江南去。
孤舟随雁群,晚泊定何处。
霜橙可为齑,冰鲙思下箸。
此兴吾不知,薄言聊所慕。
五月江南行,南风江恶溯。
乘潮虽有信,不过湓城去。
船经香炉峰,峰前须暂住。
三年少尹劳,始得看瀑布。
到官未必闲,举察忧财赋。
回思庐山傍,尘土已生虑。
尚存滕王阁,无忘一登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