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诗并序·其五十》
《诗并序·其五十》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

镜像磨灭何处众生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还去(hái qù)的意思:指人离开后又回来,表示对某地或某人的情感、习惯等无法割舍。

镜像(jìng xiàng)的意思:指事物相互映照、相互对应的关系。

磨灭(mó miè)的意思:磨灭指的是被磨掉、磨没、消灭。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鉴赏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五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人去像还去”,以“人去”与“像去”相对比,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这里的“像”可能指的是人的形象或记忆,强调了人离开后,留下的只是虚幻的回忆。

接着,“人来像以明”一句,通过“人来”与“像明”形成对比,似乎在说当新的人到来时,过去的记忆或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累积。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投镜”可能象征着反思或审视自己,而“合像情”则可能指人们对于过去形象的认同感或情感联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我认知和情感连接的思考。

最后,“镜像俱磨灭,何处有众生”两句,将主题推向高潮。镜像在这里象征着个体的存在和记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这些镜像逐渐模糊直至消失。诗人在此提出一个深邃的问题:在这一切消逝之后,真正的生命和存在在哪里?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追问,也是对宇宙本质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与“像”的反复对比和象征性的描绘,探讨了生命、记忆、自我认知以及存在的深层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洞察和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一剪梅.下山

为爱前高自觉过。天生阻隔,不放冲和。

前头何处道缘深,无福清闲,有分奔波。

老也功亏一任魔。长春教语,慎勿蹉跎。

自来达道学仙人,功也无多。行也无多。

(0)

上丞相寿·其五玉带

万钉宝璐价连城,赐敕初宣上不名。

虹彩助成霖雨润,龙光叠映衮衣荣。

五湖四海归蟠际,万岁千秋侍圣明。

应笑唐家于阗玉,不于房杜表忠精。

(0)

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

一生飘泊老江湖,今日别公归故庐。

此去怕无相见日,因风或有寄来书。

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人物似公能几辈,不知天下竟何如。

(0)

松风阁

地形连斗阁连云,松籁曾经佛祖闻。

永夜月明人到少,海光山色自平分。

(0)

云掩月·其一

游云纷扰混太清,苍茫万里晦月明。

岂是贞明能为改,却缘外面纵且横。

纵横云霭尽能拨,一轮即见当天发。

当天皎皎月照人,今古何曾人照月。

千江万江月尽圆,千人万人谁知焉。

李白江头捉月死,尽笑李白醉而颠。

江中那有月可捉,举首独立空茫然。

空茫然,月在天,古来祗有一心传。

休教心外便便言,当时岂啻李白醉江边。

(0)

颂古十一首·其三

即心是佛外忘求,心佛圆明不假修。

云净远山千点翠,水和明月一天秋。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诗人
顾随 沈祖棻 北朝民歌 唐玄宗 南朝民歌 唐琬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梁羽生 曹叡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