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像还去,人来像以明。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五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句“人去像还去”,以“人去”与“像去”相对比,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这里的“像”可能指的是人的形象或记忆,强调了人离开后,留下的只是虚幻的回忆。
接着,“人来像以明”一句,通过“人来”与“像明”形成对比,似乎在说当新的人到来时,过去的记忆或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累积。
“像有投镜意,人无合像情”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投镜”可能象征着反思或审视自己,而“合像情”则可能指人们对于过去形象的认同感或情感联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我认知和情感连接的思考。
最后,“镜像俱磨灭,何处有众生”两句,将主题推向高潮。镜像在这里象征着个体的存在和记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积累,这些镜像逐渐模糊直至消失。诗人在此提出一个深邃的问题:在这一切消逝之后,真正的生命和存在在哪里?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追问,也是对宇宙本质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与“像”的反复对比和象征性的描绘,探讨了生命、记忆、自我认知以及存在的深层意义,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洞察和深刻思考。
游云纷扰混太清,苍茫万里晦月明。
岂是贞明能为改,却缘外面纵且横。
纵横云霭尽能拨,一轮即见当天发。
当天皎皎月照人,今古何曾人照月。
千江万江月尽圆,千人万人谁知焉。
李白江头捉月死,尽笑李白醉而颠。
江中那有月可捉,举首独立空茫然。
空茫然,月在天,古来祗有一心传。
休教心外便便言,当时岂啻李白醉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