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种梅·其八》
《种梅·其八》全文
明 / 成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未有还童术,言寻萼绿华。

高天白首平地发黄芽。

丰骨殊众荣枯一任他。

长镵三尺柄,凭尔作生涯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首(bái shǒu)的意思:指头发变白,代表年老。形容忧虑、思念等情感所累积的结果。

长镵(cháng chán)的意思:指人心思长远,不为眼前小利所动。

萼绿(è lǜ)的意思:形容植物叶子绿得发亮,充满生机。

丰骨(fēng gǔ)的意思:形容人体骨骼丰满、健壮。

高天(gāo tiān)的意思:指极高的天空,也用来表示极高的位置或程度。

还童(huán tóng)的意思:指老年人恢复年轻的状态或精神焕发。

平地(píng dì)的意思:平地指的是没有任何障碍物或困难的地方,也可以指事情顺利进行或人处境安稳。

荣枯(róng kū)的意思:指人事物的兴盛和衰败,荣华富贵和贫困困苦的对比。

三尺(sān chǐ)的意思:三尺是指长度为三尺的物体,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的身高或高度。

生涯(shēng yá)的意思:人的一生所从事的职业或事业。

殊众(shū zhòng)的意思:特殊、众多

天回(tiān huí)的意思:指天地交替,昼夜循环的自然现象。

未有(wèi yǒu)的意思:从未有过,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一任(yī rèn)的意思:指担任一职位或一任期。

萼绿华(è lǜ huá)的意思:形容植物的花萼呈现出翠绿的颜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种梅的深沉情感与哲思。开篇“未有还童术,言寻萼绿华”,以传说中的仙人萼绿华为喻,表达了诗人追求返老还童、寻找灵丹妙药的愿望,同时也隐含着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高天回白首,平地发黄芽”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梅树在高天与平地的不同生长状态进行描绘,象征着生命在不同环境下的命运与变化。高天之上的梅树可能历经风霜,白首苍苍;而平地的梅树则生机勃勃,黄芽初发,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丰骨独殊众,荣枯一任他”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梅树以其独特的丰骨在众多植物中脱颖而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独立自主地经历荣枯的循环,展现出生命的坚韧与自我主宰的力量。

最后,“长镵三尺柄,凭尔作生涯”以工具“长镵”(一种用于挖掘的农具)为载体,寄托了诗人对梅树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梅树种植过程的描述,更是对通过劳动创造生活、面对自然法则的哲学思考。诗人借助梅树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种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劳动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作者介绍
成鹫

成鹫
朝代:明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猜你喜欢

王泳翔纳宠,戏作催妆诗贺之·其四

钗头坠凤髻盘鸦,妆束今朝俨大家。

对镜自怜还自喜,从郎细语索宫花。

(0)

台湾竹枝词·其六

盂兰大会最闻名,鸡鸭豚鱼饭菜羹。

一棒锣声初入耳,有人奋勇上孤棚。

(0)

刺麻屯晓发

旅宿难成寐,催装趁早行。

疏灯孤店冷,残月五更明。

冒曙人无语,冲寒马有声。

途长时畏雨,切切望秋晴。

(0)

关右道中杂诗·其一

征鞭且止莫频挥,徙倚车中望翠微。

沿路细尘冲马起,随风轻絮扑人飞。

驿旁列树因时补,水面残花何处归。

芳草萋萋欣茂对,知他久已沐春晖。

(0)

望医巫闾山·其三

山上何所有,言有望海堂。

昔有耶律氏,读书山之阳。

高名标史册,让德迈寻常。

大地涵灵秀,阅世产贤良。

贺公乃继起,进退慎行藏。

盗贼俱遵化,干戈靖一乡。

管公避魏乱,龙头姓名芳。

何如参性道,后学见羹墙。

驱车过山侧,极目引领望。

古人不可作,临风慨以慷。

(0)

落叶·其二

山坳隐隐露人家,大树连云锁晚霞。

此日谈空无片叶,来春仍作满林花。

偶来杏坞思春燕,莫对寒枝恨暮鸦。

落向波间漂水上,圣人会意作浮槎。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吴锡麒 宋江 蔡允恭 陈寿 惠洪 阮瑀 赵彦昭 郭苍 瞿式耜 李义府 萧悫 蔡确 长孙无忌 周济 阮逸女 谈迁 李密 汪之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