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补偏救弊,曰下益上损。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致(bù zhì)的意思:不至于,不会导致。表示某种情况或结果不会发生。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惭赧(cán nǎn)的意思:感到羞愧、惭愧的心情。
胡不(hú bù)的意思:表示没有不可以,无论什么都可以做到。
讳饰(huì shì)的意思:指故意掩饰真相,不敢公开或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感情。
近远(jìn yuǎn)的意思:近距离和远距离。
救弊(jiù bì)的意思:解决问题或困境,挽救危机。
莅政(lì zhèng)的意思:指君主或高官亲自到朝廷上处理政务,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威严。
年年(nián nián)的意思:每年都;每年一次
时若(shí ruò)的意思:指时间像流水一样,转瞬即逝。
水旱(shuǐ hàn)的意思:形容灾难连绵不断,人们生活艰难。
自问(zì wèn)的意思:自己问自己,自我审问
补偏救弊(bǔ piān jiù bì)的意思:纠正偏差,弥补缺陷,解决问题。
-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即事三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治理国家时遇到水旱灾害的忧虑与反思。乾隆皇帝在位长达六十年,期间确实面临过多次自然灾害,他对此深感责任重大。
“莅政十八年,年年愁水旱。”开篇直抒胸臆,点明了作为君主,在位多年却年年为水旱灾害忧心忡忡。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同时也体现了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和焦虑。
“胡不致时若,自问惟惭赧。”接下来,诗人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能适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他自问自答,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反思。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展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个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
“讳饰甚不可,此心孚近远。”接着,乾隆皇帝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他认为隐瞒或掩饰问题不仅不可取,反而会失去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句诗体现了他对政治透明度的重视,以及希望得到人民理解和支持的决心。
“筹补偏救弊,曰下益上损。”最后,诗人阐述了治理策略。他认为应该侧重于弥补不足,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牺牲下层利益来满足上层的需求。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平衡意识,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乾隆皇帝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治理国家时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感。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和道德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对于国家治理的哲学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