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春鸟,当春呼,莫错呼,非茱萸。
前林迎榆郎,后林接榆姑。
这首诗《山水友馀辞·刺椿》是宋代诗人王质所作,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自然界的生物活动。
首先,“唤春鸟,当春呼,莫错呼,非茱萸。”这句诗以呼唤春天的鸟儿为开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喜悦之情。接着,“前林迎榆郎,后林接榆姑。”描述了春天里树木生长的情景,前林迎接榆树的雄花(榆郎),后林则连接着雌花(榆姑)的生长,形象地展现了春季植物的繁茂景象。
“刺椿,刺椿,黠禽掐捾馀姑存,土卵蕨鸡无宿根。”这一部分则转向对刺椿树的描写,以及其吸引鸟类的特性。狡猾的鸟类会利用刺椿树的特性,选择在榆树的雌花尚未完全成熟时,将它们作为食物来源,而刺椿树则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保存,避免了被完全消耗。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土卵蕨鸡,暗示了春天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动物们繁衍生息的时期,强调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与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都门雨初霁,碧草飘初香。
故人别我去,执手上河梁。
君本吾乡彦,学海驾孤航。
沉酣三传奥,落纸烟云苍。
悦如九苞凤,灿灿五彩章。
楚人不见信,置在山鸡行。
索莫难自陈,九天屡回翔。
何处揽德辉,孔门道弥光。
念昔君未遇,桃李已门墙。
我家有同气,几年托芬芳。
深情一斗酒,沃君离别肠。
酒尽君当发,仰视云茫茫。
好饱琅玕食,高冈待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