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堕几声雁,山传何处钟。
失门閒鸟入,拨竹老僧逢。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中冬日黄昏的宁静与空灵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山间行旅图景。
首句“栖迟岁欲暮”,点明时间背景,岁末时节,万物归寂,诗人行走在山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接着“白日临青峰”,阳光洒在青山之上,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云堕几声雁”一句,通过雁群的低飞,营造出一种悠远辽阔的意境,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缓缓奏响。而“山传何处钟”,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中的寂静与神秘,钟声似乎来自遥远的地方,回荡在山谷之间,增加了诗的韵律美。
“失门闲鸟入,拨竹老僧逢”,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偶遇山中景象。一只悠闲的鸟儿闯入了视线,而拨开竹林时,竟意外遇到了一位老僧。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山中隐居生活的禅意与超脱。
最后,“负杖听溪水,春烟已万重”,诗人背负着行囊,静静地聆听溪水潺潺,仿佛在倾听自然界的低语。此时,远处的春烟已弥漫了万重山峦,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行中的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引人深思。
故人客玄都,结茅临子午。
慈亲哺童稚,十口共甘苦。
门横百琅玕,永日不受暑。
浮名博烟霞,掉臂终不许。
听我读新诗,小侯趋大府。
挥毫散珠玉,风帆转惊渚。
北郭郑仙翁,襟怀两虚伫。
尹氏才振古,仙翁笔端语。
矛戈角森横,畚锸起云雨。
应笑穷巷生,蓬蒿半垣堵。
所喜乐丰登,粒米不须数。
况从名士游,真可释羁旅。
愿君分馀光,下照及邻女。
切勿閟好音,文典实不与。
法海空门老伏波,婺源槐市病维摩。
道无同异要当尔,命有穷通可奈何。
两目再清张籍在,一经传子凤毛多。
饱闻行业书乡社,得失功名付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