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笔墨(bǐ mò)的意思:指文章、书画等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巧。
尘嚣(chén xiāo)的意思:指尘土飞扬的喧嚣声,形容喧嚣不安的场面或环境。
浮生(fú shēng)的意思:指人生如浮云般短暂而虚幻。
鹄卵(hú luǎn)的意思:形容事物微小、破碎或无足轻重。
鸿蒙(hóng méng)的意思:指天地间最初的混沌状态,也用来形容事物初创阶段或混乱无序的状态。
眺望(tiào wàng)的意思:远望、远眺
望中(wàng zhōng)的意思:望中指的是远远望见中心,形容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是中心,也可指期望的对象或目标。
嚣外(xiāo wài)的意思:指在国外炫耀,炫富,炫技等,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虚空(xū kōng)的意思:指没有实质内容或没有意义,空无一物。
要语(yào yǔ)的意思:要语是指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话语。
要妙(yào miào)的意思:十分巧妙或独特的方法或手段。
一区(yī qū)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处于第一位或最高水平的地区或地方。
永日(yǒng rì)的意思:永远、一整天
语言(yǔ yán)的意思:形容说话无聊、无意义。
越鸡(yuè jī)的意思:形容人无能,无法胜任某项任务或职责。
云将(yún jiāng)的意思:指在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智胜力的将领。
竹簟(zhú diàn)的意思:竹子编织的席子,比喻简朴的生活方式。
大槐宫(dà huái gōng)的意思:指官场中的权贵或者贵族阶层。
- 注释
- 浮生:比喻短暂的人生。
大槐宫:古代传说中的梦境宫殿,象征虚幻的世界。
永日:整日。
竹簟:竹编的凉席。
要妙:极其精妙。
笔墨:书画工具,也指言辞。
一区:一片区域,此处指隐居之地。
尘嚣:尘世的喧闹。
眺望:远望。
越鸡:古代南方的鸡。
鹄卵:天鹅蛋,比喻高远的目标或理想。
云将:古代神话中的仙人。
鸿蒙:宇宙初开时的混沌状态。
- 翻译
- 人生如同身处大槐宫,整天只愿竹席轻风中。
若想言辞精妙无比,还需以笔墨描绘无垠的空间。
在这片区域暂且远离尘世喧嚣,万般景象尽收眼底。
我岂能如越地之鸡孵育天鹅蛋,只觉羞愧面对云中询问鸿蒙的疑问。
- 鉴赏
这首诗以"浮生"开篇,形象地比喻人生的短暂和虚幻,如同在大槐宫中短暂的一瞬。诗人借"永日竹簟风"描绘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从自然中找到乐趣。接下来,诗人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暗示艺术创作的追求在于超越现实,通过"笔墨画虚空"表达对意境深远的向往。
诗人将自我置于"尘嚣外"的一隅,寻求心灵的宁静,同时又感慨万千,认为所见之景皆可入眼入心。最后一句借用"越鸡孵鹄卵"和"云将问鸿蒙"两个典故,寓意自己如同越鸡般试图孵化出超越自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心愿,却自谦不如云将那般博大精深,流露出一种谦逊和自我反思的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含蓄,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在面对人生与宇宙时的哲思与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寄何龙友
君不见,南山玄豹雨雾藏,七日不食泽文章。
又不见,羽翼缡褷双凤皇,灵文哕哕鸣朝阳。
丈夫出处自有时,时俗之眼讵能量。
与君共乡闾,少小敦意气。
共许百年身,无负千秋事。
屈首为文章,调必追正始。
双眼不肯向时人,时人但谓此狂耳。
呼马呼牛任此身,十年落落在风尘。
我怜匏系青襟后,君亦公车困几春。
六载之前予献策,忝窃金门待诏客。
不那烟霞疾转生,翻向秋风理归翮。
去年君复上公车,气色青云倍发舒。
赠句雁行吾分让,伫君龙跃起天衢。
君才早负千人敌,一奏淩云薄子虚。
春风得意长安道,马蹄蹀躞看花早。
捷书三月到菰芦,菰芦有人欢欲倒。
千载贡王事岂遥,弹冠意气为谁骄。
功名富贵祇长物,何物不朽垂壤霄。
看君期许非流俗,会作夔龙翼圣朝。
独有野人高卧癖,一别金门岁几易。
老大空怜报主身,疏慵未策追风力。
若逢故人问野人,为语蒲团已枯寂。
《寄何龙友》【明·李孙宸】君不见,南山玄豹雨雾藏,七日不食泽文章。又不见,羽翼缡褷双凤皇,灵文哕哕鸣朝阳。丈夫出处自有时,时俗之眼讵能量。与君共乡闾,少小敦意气。共许百年身,无负千秋事。屈首为文章,调必追正始。双眼不肯向时人,时人但谓此狂耳。呼马呼牛任此身,十年落落在风尘。我怜匏系青襟后,君亦公车困几春。六载之前予献策,忝窃金门待诏客。不那烟霞疾转生,翻向秋风理归翮。去年君复上公车,气色青云倍发舒。赠句雁行吾分让,伫君龙跃起天衢。君才早负千人敌,一奏淩云薄子虚。春风得意长安道,马蹄蹀躞看花早。捷书三月到菰芦,菰芦有人欢欲倒。千载贡王事岂遥,弹冠意气为谁骄。功名富贵祇长物,何物不朽垂壤霄。看君期许非流俗,会作夔龙翼圣朝。独有野人高卧癖,一别金门岁几易。老大空怜报主身,疏慵未策追风力。若逢故人问野人,为语蒲团已枯寂。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40267c713fc01ce8943.html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