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知使君清,一觞代一钱。
六城十万户,焉依刺史天。
刑清艾作韠,俗朴蒲为鞭。
左轓忽照路,更借知无缘。
愿公治者广,此惠周幅员。
大作(dà zuò)的意思:指作品、创作等在数量、规模上很大的
儿啼(ér tí)的意思:指婴儿啼哭声,比喻凄凉、悲伤的情景。
幅员(fú yuán)的意思:指国家或地区的辽阔疆域。
扶杖(fú zhàng)的意思:扶持和支持老年人
击壤(jī rǎng)的意思:指打破土壤,比喻有力的言辞或行动能够震动人心,引起共鸣。
老人(lǎo rén)的意思:指年纪大的人,尊称老年人。
壤歌(rǎng gē)的意思:壤歌是指田间农民在耕作或收割时唱的歌曲。它象征着劳动、丰收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使君(shǐ jūn)的意思:指能够任用、派遣的官员或人才。
十万(shí wàn)的意思:指数量众多,形容数量非常庞大。
万户(wàn hù)的意思:形容人口众多的家庭。
无缘(wú yuán)的意思:没有缘分或者机会。
习知(xí zhī)的意思:指通过实践和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使自己的见识渐渐丰富。
刑清(xíng qīng)的意思:指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惩罚,以达到清除罪恶、维护社会安宁的目的。
晏眠(yàn mián)的意思:晏眠指安然地入睡,睡得很香。形容睡眠质量好,睡得熟透。
赭衣(zhě yī)的意思:指土黄色的衣服,也用来比喻贫穷或低贱的身份。
州乡(zhōu xiāng)的意思:指乡村的地方。
击壤歌(jī rǎng gē)的意思:击打土坯的歌曲,比喻对社会现象进行尖锐批评的歌谣。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即将离任的地方官吏在百姓间的深厚情谊与治理成效。通过“老人聚扶杖,儿啼使君前”这一开篇,诗人巧妙地将老幼两代人的反应对比,展现了地方官吏在任期间的关怀与影响。老人聚在一起,拄着拐杖,孩子们在使君面前哭泣,这不仅仅是对使君离去的不舍,更是对他在任期间所做善事的感激。
接着,“习知使君清,一觞代一钱”一句,点明了使君的清廉与公正,百姓们以一杯酒代替一文钱,表达对他们清正廉洁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种以酒代钱的习俗,既体现了百姓对官员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官员清廉作风的认可。
“六城十万户,焉依刺史天”则从宏观角度展示了使君治理下的广阔区域和众多民众,以及他对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重要性。“刑清艾作韠,俗朴蒲为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使君治理下的法律清明、民风淳朴的社会景象,百姓们用艾草制作鞭子,象征着法律的温和与公正,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秩序的稳定。
“赭衣入佗郡,关户得晏眠”表明在使君的治理下,犯罪率降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夜晚也能安心睡眠,生活安定和谐。
“州乡大作社,击壤歌康年”则描绘了地方官吏离任后,州乡百姓自发组织社集,击壤而歌,庆祝康宁之年,表达了对使君离去的怀念和对过去几年幸福生活的回忆。
最后,“左轓忽照路,更借知无缘”表达了对使君突然离去的遗憾,以及对未能再次与其共事的惋惜之情。“愿公治者广,此惠周幅员”则是对使君治理能力的肯定和对其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希望他的治理理念能够广泛传播,惠及更广阔的地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地方官吏与百姓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其在治理上的显著成效,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感的作品。
双桨横塘打。记当年、金钗问字,绛纱帷下。
鹤市春深桃李放,亲见一门风雅。
斗室里、围香不灺。
娓娓清谈霏玉屑,仅丛残、史事从头话。
听未倦,忍轻舍。离怀无奈归帆挂。
最关心,一声珍重,擢头行也。
投赠诗篇珍似璧,十幅衍波长把。
有颗颗、珠光照夜。
入梦故人明我忆,屋梁闲、落月秋如画。
情一往,易牵惹。
索笑拈花,怯寒避月,珊珊讶是飞仙。
绿鬓垂丝,知它憔悴年年。
漫言生小工愁甚,便无愁、瘦已堪怜。
语凄然,为问同心,只有湘兰。
昨宵梦去分明见,记倦眸剪水,芳气吹烟。
空谷香清,哪容蝶绕裙边。
几多幽怨凭谁诉,掩离骚、重整琴弦。
笑人间,桃李寻常,并蒂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