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不能(bù néng)的意思:表示不行、不可以、无法等意思,强调做某事的限制或禁止。
不解(bù jiě)的意思:不理解、不明白
读书(dú shū)的意思:
◎ 读书 dúshū
(1) [read]∶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study]∶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妇好(fù hǎo)的意思:形容妇女贤良淑德、善良贤惠。
各自(gè zì)的意思:各自指每个人或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状况或意见。
阶基(jiē jī)的意思:指基础、根基。
窠窟(kē kū)的意思:窠窟指的是住处狭小、肮脏的地方,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居无定所或生活艰苦的境况。
梁栋(liáng dòng)的意思:指房屋的主梁和柱子,比喻支撑大厦的重要人物或物品。
那得(nà de)的意思:表示事情不可能实现,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无我(wú wǒ)的意思:指不自私、不自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相知(xiāng zhī)的意思:相互了解并深知彼此的心意。
相讥(xiāng jī)的意思:相互讥笑,相互嘲笑。
针缕(zhēn lǚ)的意思:指精细地缝补和装饰衣物,也比喻琐碎的事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乐府古题序》,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诗中的每一句都通过对自然界、人类行为的观察,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便是不同物种之间,也不应互相指责,因为各自有其本能和生活方式。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这两句通过鸟类擅长飞翔而不懂得行走,兽类擅长奔跑而不懂得翱翔,说明了不同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方式,不应互相责难。
接着的几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描述了犬类和蝉(一种昆虫)的生存习性不同,并通过比喻说明了彼此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处境。
随后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描绘了燕子和老鼠各自有其居住的地方,强调了每个生物都有其固有的生活空间,不可强加于他物。
最后几句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则是通过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描写,表达了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追求,彼此难以完全理解对方。
整首诗体现了元稹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的宽容与理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