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居于此处,岂是等閒人。
写竹卖供米,删松破作薪。
只因寻异药,衣染别峰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
首句“山静犹空劫”,以山的寂静类比久远的空劫,暗示时间的悠长与空间的深远,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接着,“惟将木石亲”一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仿佛与树木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肯居于此处,岂是等闲人。”这两句通过反问强调了居住在此地的人必定不平凡,不是一般世俗之人所能比拟,进一步凸显了隐士的独特性与非凡之处。
“写竹卖供米,删松破作薪。”描述了隐士的生活方式,通过卖竹子换取生活所需的食物(供米),砍松树作为柴火,展现了其自给自足、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简朴而真实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然态度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只因寻异药,衣染别峰尘。”最后两句揭示了隐士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为了寻找奇异的草药,甚至不惜让衣物沾染上其他山峰的尘土。这不仅表现了他对健康和生命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为追求理想而不畏艰难的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杏香消散尽,须知自昔,都门春早。
燕子来时,绣陌乱铺芳草。
蕙圃妖桃过雨,弄笑脸、红筛碧沼。深院悄。
绿杨巷陌,莺声争巧。
早是赋得多情,更遇酒临花,镇辜欢笑。
数曲阑干,故国谩劳凝眺。
汉外微云尽处,乱峰锁、一竿修竹。
间琅玕,东风泪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