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过衡阳浦,春还彭蠡居。
水阔飞难尽,沙平影易疏。
这首诗描绘了雁群南迁北返的场景,充满了季节变换与迁徙的寓意。首句“秋过衡阳浦,春还彭蠡居”以雁群从南方的衡阳迁徙至北方的彭蠡湖,再于春天返回衡阳,展现了雁群遵循自然规律的迁徙生活。这种南北往返的旅程,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也暗含着人生的流转与归宿的主题。
“迢迢关塞远,此去意何如”两句,通过雁群长途跋涉的形象,表达了对未知旅途的思考与感慨。雁群在遥远的关塞间飞行,其前行的目的和心情如何,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旅程中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深思。
“水阔飞难尽,沙平影易疏”则进一步描绘了雁群飞行的艰难与孤独。广阔的水面让雁群的飞翔显得更加不易,而平坦的沙滩上,雁群的身影容易被稀释或消失,形象地表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挑战。
最后,“归来倘未晚,为报故人书”表达了诗人对雁群安全归来的祝愿,以及通过雁群传达消息的愿望。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赞美,也是对友情与联系的渴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雁群的迁徙之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生哲理与情感寄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与感悟,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
人生才食顷,何处分好弱。
刑狱即道场,筦库有真乐。
故纸终日翻,毛锥几年阁。
百函无力致,诸公谁说著。
今承学校乏,颇讶名字错。
宿业岂无恋,得冶不敢跃。
骨肉远难俱,囊装贫易缚。
师儒要好手,老大良非脚。
戛尽识羹空,抽穷知茧薄。
后生端所畏,人材若为作。
岂唯嘲孝先,更恐困有若。
行路固知难,得地幸不恶。
柳拖千丈丝,山集五色雀。
绛纱谅无有,苜蓿聊可嚼。
况闻豆积岭,中有不死药。
半夜春山试雷雨,惊起蛰龙初出土。
野人不惜苍苔古,掘得嘉餐自烧煮。
满盘明玉远飘风,一箸鲈鱼味差苦。
竹斋食罢竹阴午,竹里行吟傲簪组。
君誇食肉君固卑,我誇食笋我亦痴。
阿蛮丰腻飞燕瘦,意态虽异要皆奇。
君不见天随先生贫食杞,又不见关中客卿肥刺齿。
丰俭不齐皆有理,彼此相忘聊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