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机似汝,也解唱巴歌。
汝若似石人,雪曲也应和。
这首诗以“石人”为喻,巧妙地探讨了人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表达。
“石人机似汝”,诗人首先将“石人”与读者或听众相比较,暗示“石人”虽无生命,却能像人一样理解并模仿事物。“也解唱巴歌”,进一步说明“石人”能够模仿人类的行为,甚至能“唱巴歌”,即唱出地方特色的歌曲,展现出一种超乎自然的智慧与模仿能力。
接着,“汝若似石人”,诗人将话题转向读者,提出一个假设:如果读者具备“石人”的特质,即拥有模仿与理解的能力,那么即便是复杂的音乐如“雪曲”,也能被理解和演绎。这里“雪曲”可能象征着高雅、复杂或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通过类比,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石人”这一形象,巧妙地探讨了艺术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模仿与理解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富有哲理意味。
峦冈经亘翠环中,中有山形如覆镛。
晋仙王郭曾登眺,名形婺女金华同。
悬崖积铁数百尺,轮囷老木参天碧。
时有金鸡击膊鸣,铿鍧响通石屋石。
石屋去山三里馀,潭潭若有神龙居。
渔人爬■入深处,闻得山椒奏步虚。
山趾有观名玉山,黄冠分得葛仙班。
家无担石四壁立,披风切月陪往还。
我师率庵庞眉老,故园跨鹤迷仙岛。
道号艮斋曾品题,椽笔特书为摛藻。
千载一遇邑大夫,来问胜境形何模。
片言拟作诗中句,羞献人家水墨图。
倚风太息来何暮,入境发挥方得路。
愿言葺理芰荷衣,青天白日披云雾。
骂坐非真豪,挂冠岂实高。
畸迹烟雨埋,客气利禄鏖。
曷若大丈夫,本志轻旂旄。
无择眼界平,芬馨等膻臊。
机息箭自空,讵复论弓櫜。
先生博达姿,阅世江河滔。
器吞子贡琏,才夺东方袍。
出处日两忘,居朝隐蓬蒿。
一代能几人,称提付郎曹。
饭熟菜亦香,但教齿牙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