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梅寄襄城李公》
《题梅寄襄城李公》全文
明 / 杨士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第一梅花早春,冰为肌骨雪为神。

江南何处看尤好,锦帐牙旗玉人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第一(dì yī)的意思:指排名第一,最高的,第一个。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肌骨(jī gǔ)的意思:形容人体骨骼和肌肉的结合,比喻关系密切、紧密结合的情感或关系。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锦帐(jǐn zhàng)的意思:指华丽、美丽的帐幕,比喻美好的事物或境地。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牙旗(yá qí)的意思:指战争中的旗帜或军旗。

玉人(yù rén)的意思:指美丽的女子

早春(zǎo chūn)的意思:早春指的是春天初期,即冬季过去但尚未完全进入春季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名为《题梅寄襄城李公》。诗中以梅花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梅花在早春时节的独特魅力。

首句“第一梅花擅早春”,直接点明了梅花在春天中的独特地位,它在万物复苏之前便已绽放,独占鳌头。接下来,“冰为肌骨雪为神”一句,运用了比喻,将梅花比作冰雪,形象地描绘了梅花清冷高洁的气质,如同冰肌雪骨一般纯净无瑕,又如冰雪般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

第三句“江南何处看尤好”,转而描述欣赏梅花的最佳地点——江南。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适宜梅花生长的气候条件,使得江南成为观赏梅花的绝佳之地。最后一句“锦帐牙旗伴玉人”,进一步渲染了江南赏梅的情境。锦帐和牙旗象征着富贵与尊贵,玉人则代表了赏花之人或被赞誉的对象,整个画面充满了奢华与雅致,仿佛置身于一幅精美的画卷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与高洁,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友情的深厚情感。通过对比江南的美景与梅花的品质,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与赞美。

作者介绍
杨士奇

杨士奇
朝代:明   字:士奇   号:东里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生辰:1366~1444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你喜欢

游三乳洞

海上有三山,岭南有三洞。

洞中天下奇,少有相伯仲。

探原冥莫涯,窥底窈无缝。

流泉沆瀣融,滴乳氤氲冻。

谲姿互形容,驳理交错综。

推原开辟初,造化穷妙用。

琼田鬼为耕,芝草天为种。

初为仙界包,后与妙门共。

我生嗜娱嬉,兹赏乘倥偬。

幽迹重穷探,古碑难疾诵。

玩心犹未厌,行色已先动。

山容笑相留,水声泣相送。

后土不爱珍,入眼亦云众。

形模怪莫名,留作诸天供。

琤然钟磬声,独与雅意中。

重价酬良工,采归以自奉。

列箱妻儿争,堆案宾客弄。

那知含韶音,未与登禹贡。

清庙千载勋,钧天一场梦。

何如卧岩间,天性得自纵。

物情我平章,我事谁折衷。

物我两忘怀,宴坐听禽哢。

(0)

江下望永思陵

臣生差晚十馀年,八彩尧眉仅一瞻。

凤出未能前附翼,龙归不及上攀髯。

山头铸鼎炉长冷,湖上号弓泪满沾。

漠漠谷林无认处,城阳烟与草相黏。

(0)

书张必达诗词卷首

诗写水云真,词传花柳神。

溜脂松濯濯,凝粉竹津津。

色者空中幻,声其寂里尘。

愿言收视听,其细入无伦。

(0)

独步小园四首·其一

江梅落尽红梅在,百叶缃梅剩欲开。

园里无人园外静,暗香引得数蜂来。

(0)

河北道中怀故乡

一为南国别,久负故园期。

细雨破花气,和风柔柳枝。

竞舟红浪动,挑菜绿烟披。

寂寞洪河北,桑麻空此时。

(0)

张使君生辰

绿茸红糁细团枝,天上麒麟瑞此时。

风度冕旒尝见问,威名草木自应知。

当年玉燕生燕国,他日金貂侍汉墀。

再拜祝公何所似,胜游长与赤松期。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乐昌公主 孙偓 刘羲叟 畅诸 吕让 裴耀卿 阎济美 郭茂倩 李宗勉 毕世长 傅光宅 李阳冰 祝钦明 蔡延庆 顾宸 钱肃乐 李恒 武翊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