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榻到僧扉,虽安未是归。
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宿道王兰若》。诗中描绘了诗人借宿在僧舍的经历和感受。首句“借榻到僧扉”,简洁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投宿情景,僧舍的门扉为他提供了一处暂时的栖身之处。然而,“虽安未是归”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家的思念,即使身处安宁之地,也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归宿。
接下来的两句“瞑禽愁雪意,夜筱助风威”,通过描绘夜晚禽鸟因雪而愁,以及竹林在风中摇曳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孤寂和寒冷的氛围。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心境融入自然之中。
“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夜晚的孤独与寒冷,蜡烛燃尽,他不得不点燃腰带照明,被子的寒意使他起身加衣。这些细节刻画出诗人在异乡的艰辛与无奈。
最后两句“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直抒胸臆,诗人表达了对未知明天的迷茫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不知道自己这孤舟离去后,明日又将何处寻找依靠。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清晨趋园直,草木呈芳妍。
憔悴三冬枝,忽复青盖圆。
娟然万绿底,见此黄金盘。
亭亭一丈身,初日颜色鲜。
徘徊自顾影,风露疑可餐。
未施灌溉勤,遗种自昔年。
但使本根在,长养天机全。
何心附气类,倾阳希甫贤。
一见移我情,臭味如相牵。
见同感则异,自媚谁为传。
万化存孤根,弱毫安所宣。
雄才兼大略,其气抑何盛。
我观汉武皇,事事效秦政。
张骞通西域,边界扩无极。
有如筑长城,横绝天西北。
五利求神仙,公主降坛前。
有如童男女,簇拥东海边。
建章干云起,阁道相逦迤。
又如阿房宫,覆压三百里。
巫蛊大狱兴,高庙无神灵。
又如扶苏死,碧血埋边庭。
事事学秦皇,胡独免覆亡。
秦廷有赵高,汉廷有霍光。
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
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