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燕语:燕子的叫声,常被视为春天的象征,也暗示着消息或问候。
曾来客:曾经来访的客人,或指过去的时光。
花催:花朵盛开,象征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
欲别:准备离开,或指春天的离去。
莫愁:不要忧虑,不必担心。
春又过:春天过去,指的是季节更替。
- 翻译
- 燕子的呢喃曾带来过客的消息,花朵的绽放似乎在催促人们离别。
不要忧愁春天即将过去,看着吧,新的春天又会到来。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闲适情怀的诗句,语言平和自然,意境淡远。开头两句“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春去春来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丝离愁。但紧接着,“莫愁春又过,看著又新春”则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豁达心态,似乎在告诫自己和读者,不必为春天的流逝而感到忧伤,因为每年的春天都会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几句运用了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也体现了自然界四季更迭的哲理。全诗通过燕语、花开等意象,以轻巧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春天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静谧而美好的时光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诗人的豁达。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姚道人二首·其二
高人隐陋巷,至药初无方。
心知无生妙,运转开阴阳。
才如淩云松,岂受尺寸量。
气如幽谷兰,时送清风香。
嗟我本病肺,寒暑随翕张。
丹砂苦落落,青春去堂堂。
清诗堕云雾,至音叩琳琅。
山海信多士,世俗非所望。
远游居临安,间出从诸王。
他年解冠佩,共游无边疆。
仪麟既委照,永谢过隙光。
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州户掾。遇吏民如家人,人安乐之。既谢事,居眉之青神瑞草桥,放怀自得。有书来求红带,既以遗之,且作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