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同 元 锡 题 琅 琊 寺 唐 /韦 应 物 适 从 郡 邑 喧 ,又 兹 三 伏 热 。山 中 清 景 多 ,石 罅 寒 泉 洁 。花 香 天 界 事 ,松 竹 人 间 别 。殿 分 岚 岭 明 ,磴 临 悬 壑 绝 。昏 旭 穷 陟 降 ,幽 显 尽 披 阅 。嶔 骇 风 雨 区 ,寒 知 龙 蛇 穴 。情 虚 澹 泊 生 ,境 寂 尘 妄 灭 。经 世 岂 非 道 ,无 为 厌 车 辙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车辙(chē zhé)的意思:指车轮辗过的痕迹或沿途遗留下的痕迹。比喻前人的经验或前人留下的成果。
尘妄(chén wàng)的意思:指世俗浮华、虚妄的事物。
澹泊(dàn bó)的意思:指心境淡泊、不争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非道(fēi dào)的意思:非道指的是不守道义,行为不正的人或事物。
风雨(fēng yǔ)的意思:风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困难、艰险的境遇或艰苦的环境。
伏热(fú rè)的意思:指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因为高温而感到闷热难受。
寒泉(hán quán)的意思:指冷清、寂寞无人的景象或境况。
昏旭(hūn xù)的意思:指早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昏暗而不明亮。
经世(jīng shì)的意思:指治理国家、处理世事。
郡邑(jùn yì)的意思:指郡县城市,泛指地方行政区域。
龙蛇(lóng shé)的意思:指有权势和能力的人物,也用来形容权谋勾心斗角的场面。
披阅(pī yuè)的意思:指阅读或研究某一方面的知识或内容。
岂非(qǐ fēi)的意思:难道不是,岂非表示对某种事实或判断的反问,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情虚(qíng xū)的意思:指人的情感虚假、不真实。
清景(qīng jǐng)的意思:指景色明净清爽,没有瑕疵。
人间(rén jiān)的意思:人间指的是人类所在的世界,也可以指人世间的事物、人情世故。
三伏(sān fú)的意思:指夏季的三个“伏天”,即初伏、中伏和末伏。
适从(shì cóng)的意思:指合适顺从,适应并服从环境或条件。
石罅(shí xià)的意思:石头的裂缝
松竹(sōng zhú)的意思:指松树和竹子,比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
天界(tiān jiè)的意思:指天空之上的世界,有时也用来形容极高的境界或理想的境地。
无为(wú wéi)的意思:指不做事、不行动、不作为的状态。
虚澹(xū dàn)的意思:指心境平和、无所牵挂的状态。
幽显(yōu xiǎn)的意思:形容事物或现象暗淡而又清晰可见。
雨区(yǔ qū)的意思:比喻困难或不愉快的事情过去后,局势好转,变得明朗、顺利。
陟降(zhì jiàng)的意思:指人的地位、身份、声誉等逐渐提高或下降。
中清(zhōng qīng)的意思:中庸之清洁,指人品高尚,行为端正,清正廉洁。
竹人(zhú rén)的意思:比喻人物形象单薄、没有个性。
- 翻译
- 刚刚离开繁华的都市,又逢这炎炎夏日的三伏天。
山中景色清幽,石头缝隙间流淌着清凉的泉水。
花香仿佛来自天界,松竹之间展现出人间不同的景象。
宫殿仿佛占据了明亮的山岭,石阶悬挂在深邃的山谷边缘。
无论早晚,我尽情攀登,欣赏着高处低处的风景。
这里是风雨的领地,也可能是龙蛇藏身的洞穴。
心境空灵淡泊自然生,环境寂静,世俗的虚妄烟消云散。
治理世间难道不是一种道,无所作为难道不厌倦车马劳顿的生活吗?
- 注释
- 适:恰好。
郡邑:城镇。
喧:喧嚣。
三伏: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
热:炎热。
罅:缝隙。
洁:洁净。
天界事:形容花香如仙境般美好。
人间别:与人间不同的景象。
殿:宫殿。
岚岭:山岭。
明:明亮。
磴:石阶。
悬壑:悬崖深谷。
穷陟降:全程登高下低。
幽显:高低远近的地方。
披阅:遍览。
嵚骇:形容险峻。
风雨区:风大雨急的地方。
龙蛇穴:比喻隐秘之处。
情虚:心境空灵。
澹泊:淡泊名利。
尘妄灭:消除世俗的虚妄。
经世:治理社会。
道:道理。
无为:道家主张的顺应自然,不强求。
厌车辙:厌倦了世俗奔波的生活,车辙象征着人间的忙碌和纷扰。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两句,表达了诗人从闹市热夏中脱离出来,寻求自然之美的意愿。“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写出了山中的清幽与泉水的清冽,给人以凉爽之感。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两句,则通过对比鲜花的香气和松竹的独立,表达了自然景物超脱尘世、接近天界的意境。接着,“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描述了古寺建筑与山势相连,显示出一种险峻而又开阔的视野。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四字,描绘了夕阳西下、山谷中光线的变化,以及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嵚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则写出了山中的神秘气氛,以及对于自然界中隐藏着的生灵之所的想象。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心境的淡然与超脱,以及对世间纷扰的豁达态度。“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则进一步强调了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古寺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