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枭昔见恶,去楚将巢吴。
妖音不知革,吴岂荆人殊。
虽荆亦容尔,何必他邦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浚的《杂兴五首(其二)》。诗中以“荆枭”为喻,探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我改变的重要性。
首句“荆枭昔见恶,去楚将巢吴”,以“荆枭”比喻不被原群体接纳的个体,它离开楚地,想要在吴地寻找新的栖息之地。这里暗含了对那些因不合群或不被理解而选择离开的人的同情和理解。
接着,“妖音不知革,吴岂荆人殊”,指出即使到了新环境,如果本性未变,仍然难以融入。这反映了个体性格和行为模式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强调了改变自身的重要性。
“枭能戒颊舌,勿复轻鸣呼”,枭鸟能够警觉并控制自己的声音,不再轻易发出叫声。这里借枭鸟之口,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冲突。
最后,“虽荆亦容尔,何必他邦居”,即便是在原来的环境中,也有容身之处,没有必要非得去寻找新的地方。这句话鼓励人们正视自己的处境,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追求改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的方式,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自我改变的价值以及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万里归陪老叟游,灿然雅什遗朋俦。
云咸响亮清盈耳,霜雪缤纷白满头。
三益画开裨古意,千钟酒饮破春愁。
劝君莫倦桑榆景,未得为霖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