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巴山(bā shān)的意思:指巴蜀山区,也泛指险峻的山岳地带。
奔突(bēn tū)的意思:形容勇往直前,冲破障碍,迅猛前进。
乘舆(shèng yú)的意思:指乘坐车辆或交通工具,比喻利用某种条件或机会来达到目的。
盗贼(dào zéi)的意思:指盗贼行为也有一定的规则和原则。即使是做坏事,也要有一定的分寸和原则。
风尘(fēng chén)的意思:指人在纷繁世事中历尽风雨、沧桑变化后依然保持坚强、不屈的品质。
狼狈(láng bèi)的意思:形容处境困难、困窘不堪的样子。
邵伯(shào bó)的意思:指以忠诚、正直、有胆识的人。
仙台(xiān tái)的意思:指高大、雄伟的台地或高台。
中使(zhōng shǐ)的意思:指在两国之间担任外交使节的人。
邵伯树(shào bó shù)的意思:指人们互相依靠、互相扶持的关系,比喻人际关系的紧密和友好。
- 翻译
- 在巴山遇到了朝廷使者,他告诉我消息从峡城传来。
听说盗贼还在四处作乱,皇上可能还没返回京城。
天气寒冷,邵伯的树木显得更加凋零,大地广阔,遥望仙人台。
在这风尘仆仆、困顿狼狈之中,我多么想知道群臣们现在何处?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事变化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情境,巴山一带,作者邂逅到朝廷派遣的使者,后者的到来意味着可能是传达某种紧急命令或信息,从“峡城”来的中使,暗示了一种紧迫感。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乱世的景象,“盗贼”四处肆虐,中使的座车在这种混乱中行进,充满了不安和危险。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这两句转向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是严冬的景象,另一方面则是广阔的大地与遥远的仙台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最后两句以尖锐的笔触质问,那些应该承担国家重任的“群臣”们,在这风雨如晦、世事混沌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狼狈风尘里”形象强烈,揭示了朝堂之上的不安与无为。
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十日西湖晚归
清晨出郭又晴曛,已见空枝嫩叶新。
争得山头能阁日,且容湖上不归春。
人随百戏波翻海,酒到三桥月满身。
只有牡丹才半拆,未知何处可娱宾。
荆溪即事
我爱荆溪拟卜居,万家人物在蓬壶。
湖光潋滟新磨镜,山色葱茏罨画图。
顾渚茶甘风袂爽,石亭梅老月轮孤。
功名已矣君休问,一舸从教寄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