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家月吐明,西家犬争吠。
姮娥虽夜行,莫比淫奔废。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夜晚的景象与情感,通过对比东家与西家的不同行为,以及对月兔和嫦娥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思考。
首句“东家月吐明”描绘了东方升起的明月,月光洒满大地,一片明亮。接着“西家犬争吠”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西边的狗叫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宁静。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与动物行为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对比强烈的氛围。
“月兔在中天,曾何竞窥秽”中的“月兔”是古代神话中月宫中的兔子,这里借指月亮,而“窥秽”则是窥探丑事的意思。诗人以月兔在天空中高挂,却不去窥探人间的丑恶之事,来反衬人类的行为。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纯洁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姮娥虽夜行,莫比淫奔废”中的“姮娥”即嫦娥,是月神的化身。诗人将嫦娥与“淫奔”(轻浮放荡)的行为进行对比,暗示即使在夜晚,嫦娥也保持着高尚的品德,不为世俗所动。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赞美与向往。
最后,“呶呶篱下音,胡不钤其喙”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批评对象——那些在篱笆下发出嘈杂声音的人。诗人劝告他们应该收敛自己的言行,不要像那些轻浮放荡的行为一样,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比喻,深刻地探讨了道德与行为规范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