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兵戈(bīng gē)的意思:指战争和军事行动。
渤海(bó hǎi)的意思:比喻庞大而辽阔的海洋,也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领域的广阔和辽阔。
常怀(cháng huái)的意思:始终保持某种思想、情感、信念等。
独无(dú wú)的意思: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官租(guān zū)的意思:指官员收取的贿赂或者官员的薪俸。
洚水(jiàng shuǐ)的意思:洚水是指洪水泛滥,形容水势浩大,泛指大水。
满目(mǎn mù)的意思:充满眼前,到处都是。形容景象壮观、美丽或繁荣。
目兵(mù bīng)的意思:目兵是一个指代军队中的士兵或战士的词语。
歉岁(qiàn suì)的意思:歉岁指的是年岁不好,年景不佳的意思。
胜游(shèng yóu)的意思:指胜利后的游览、游玩。
无由(wú yóu)的意思:没有理由或依据
-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区大相的《舟次洚水口(其一)》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景象,充满了对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句“满目兵戈后”,开篇即点出背景,战争的痕迹遍布眼底,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西来岂胜游”一句,表达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前往西边的旅行也难以感到愉悦,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沉重的心情。
“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茂密的森林中,到处都是设置的防御工事,连原本可以自由航行的洚水河,也因为战乱而只能依靠船只通行,形象地展现了战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恶化。
“预恐官租逼,常怀歉岁忧。”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在战乱之后,百姓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担心官府的赋税压迫和歉收之年的饥荒,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
最后,“请从渤海治,致盗独无由。”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从渤海开始治理,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盗贼横行的问题,恢复社会秩序。这一句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治理的期待和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秩序重建的渴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