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方之赤,在胡之舶。其利乃博,我土旷兮。
我居阗兮,我衣不白兮。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作品,名为《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其九)》。整体来看,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对比,通过对苏方之赤与胡舶之利的描述,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怀和个人情感。
诗中的“苏方之赤”指的是美好的制度或文化,而“在胡之舶”则是外来的、异质的东西。这种对比暗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于外来影响的警觉。“其利乃博”,则是在强调这些来自他乡的事物带来了广泛的利益,可能是指外来的技术或知识。
“我土旷兮”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所处土地的感慨和空旷之感。接着的“I居阗兮,我衣不白兮”则是在表达个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困顿,"我衣不白兮"可能是暗指自己的身份或境遇,并非理想中的状态。
而“朱紫烂兮,传瑞晔兮,相唐虞之维百兮”则是在用富丽的词汇描绘一种希望和向往。这里的“朱紫”象征着高贵与尊荣,“传瑞晔”意味着祥瑞和光明,而“相唐虞之维百兮”则是表达了对历史上盛世美好的回忆和追求,"唐虞"指的是古代的圣王尧(唐)和舜(虞),而“维百”则象征着长久和稳固。
整首诗通过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于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独特思考。
沙头寒声入芦苇,沙际暝烟湿微雨。
疏花明在树梢头,吟身卧在船蓬底。
相看一笑大江横,白鸟不飞天似水。
逃禅英骨閟九原,褚郎有神呼得起。
倔强横枝不受屈,玲珑孤标净如洗。
春风满面吹不开,冰雪满身冻不死。
岁寒心事谁得知,大似和山隐君子。
我有扁舟蓑笠盟,落在吴头并楚尾。
挑灯今夜不成眠,免得相寻来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