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病常疏酒,持杯又复醺。
桂影当阶写,箫声隔院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皓月时的复杂情感与心境,既有对美酒的渴望,又有对健康与节制的自省。诗中通过“畏病常疏酒,持杯又复醺”两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因担忧健康而避免饮酒,另一方面又在特定情境下难以抑制对美酒的向往,最终“持杯又复醺”,表现出一种克制与放纵之间的微妙平衡。
接着,“只因怜皓月,不敢薄秋云”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层次。诗人因为对月亮的喜爱,而对周围的环境保持了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即使是在欣赏月亮时也不愿破坏这份宁静与美好,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共生的追求。
“桂影当阶写,箫声隔院闻”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桂花的影子投射在地上,仿佛是大自然的笔触在地面上书写着诗意;而远处传来的箫声,虽隔着院墙,却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悠扬的旋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想象的空间感。
最后,“今宵刘梦得,诗句定超群”是对古代诗人刘禹锡的致敬,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或他人在今晚创作的诗歌将超越以往的期待。这里不仅体现了对刘禹锡诗歌成就的敬仰,也寄托了对未来作品的高期望,预示着今晚的月夜将成为灵感的源泉,孕育出超越寻常的佳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构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健康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热忱,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美感的作品。
叶随初鸿,花留宿蝶,巫云低拥屏山。
恁银河化泪,洒遍人天。
偏是流萤有意,入疏帘、犹觅花钿。
更宵静,玉窗风触,时响筝弦。
当年,倩黄姑作证,辨一炷心香,兰夜同燃。
奈星桥乌鹊,不会传笺。
独自针楼扶病,更无人、相倚恹恹。
但长守、断丝蛛合,谁与缠绵。
步出城西门,言登葛君墓。
葛君生世时,声光盛流布。
那知百年内,倏忽草头露。
遗骸委空山,风雨谁一顾。
寒月照玄堂,荒蒿断行路。
谁应识君来,惟有青松树。
见树不见人,青松乃坚固。
乃知人易彫,独以婴情故。
鉴此念前人,云胡复悲慕。
惊风西北来,肃然动情愫。
扬杯谢诸公,愿言保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