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钟知近寺,沿水欲通桥。
-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诗人通过倒影、秋光、薄苇、钟声、水道、云笈、闲盟、蓬壶和丛桂等元素,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意境。
首句“倒影辨岧峣”,以倒影为引子,暗示了诗人对高远之景的向往与辨识,同时也预示了后续景象的深远与神秘。接着,“秋光薄苇萧”一句,将季节、光影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薄薄的秋光透过稀疏的芦苇,更添几分萧瑟之美。
“闻钟知近寺”一句,由听觉引入视觉,钟声仿佛是连接现实与超脱世界的桥梁,暗示着寺庙的存在,以及心灵与精神层面的探索。紧接着,“沿水欲通桥”则描绘了诗人沿着水流前行,试图穿越桥梁,象征着追求知识、真理或内心深处渴望的旅程。
“逸想披云笈,閒盟属野樵”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逸想,即自由自在的想象;云笈,可能指的是道教的典籍或修行之地,暗示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閒盟,则是与山野樵夫的闲适约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蓬壶疑在望,丛桂不须招”两句,以蓬壶(传说中的仙岛)和丛桂(桂花)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憧憬与追求。蓬壶在望,意味着目标清晰可见,但无需刻意召唤,因为真正的追求往往源自内心的呼唤与自我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哲思与诗意。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林德祖致仕东归
浩浩声利间,静躁同一区。
排肩日中市,有类逐兽趋。
中朝尺寸地,众睇咸睢盱。
安知大云客,出与飞云俱。
翛然弃之去,初不计卷舒。
纷纷轩裳士,瞠目口为呿。
茫然更叹息,不间贤与愚。
乃知杨少尹,未足继两疏。
当时老而传,不失仕且居。
非同会稽史,苦誓困简书。
不比狂季真,索身忧病馀。
耆年了无事,方当骋亨衢。
投簪逸湖海,沛若纵壑鱼。
虽无挥金事,日者谁公如。
清风激多士,故是明时须。
恨无采诗氏,傥有东归图。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其十五野人致紫竹栽手植方丈后
名山昔远游,老罢无复睹。
永怀避世士,往往寄农圃。
移家白云根,及此未春雨。
桃梅足新栽,把玩喜欲舞。
可无紫琅玕,叶作翠凤羽。
宠光松菊径,萧散烟霞聚。
雌雄比嶰谷,颜色盖南浦。
龙鞭虽未行,玉茁亦已吐。
咄嗟勿留情,万物乃吾府。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其八写怀因简赵叔问
胡尘暗中原,世路日以艰。
脱身九死中,自笑老且顽。
才志本不竞,拂衣谢尘寰。
相从莫逆人,云萝共跻攀。
固知千里驹,未免山复山。
我已卜西谷,背崖结三间。
岂无风篁岭,亦有明月湾。
平生真远游,旧观忽以还。
儿童钓遨处,陈迹犹班班。
叠嶂蔼空翠,暗泉响馀潺。
采芝嵁岩下,长谣想商颜。
逋客不复驾,居然掩云关。
从来悟泡影,岂但忘触蛮。
所幸戎马际,馀生得长闲。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其七卜筑西坞
出处初漫浪,淹留失佳时。
时英尽珠璞,宁复见谁差。
一去四十年,伏枥久已疲。
幸此岁将暮,穿云弄清漪。
窈窕烟坞中,苍阴昼森垂。
兹焉寄茅屋,横仄任所宜。
谷口蘙杉竹,柴门畏人知。
谁言一丘壑,傥与汗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