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戊辰春·其十》
《戊辰春·其十》全文
明 / 倪元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世局枭卢喝,以官注者昏。

黄师呵自了孔子夷蹲

谁任千秋担,公推五父樽。

无将忠义死,不与河豚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与(bù yǔ)的意思:不互相交流或接触

公推(gōng tuī)的意思:公众一致推举,普遍推崇。

河豚(hé tú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平静,内心却充满危险或矛盾。

孔子(kǒng zǐ)的意思: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个成语指的是尊敬孔子和他的思想,也用来形容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千秋(qiān qiū)的意思:千秋,指长久的时期或长远的未来。

世局(shì jú)的意思:指世界的局势或时代的变迁。

五父(wǔ fù)的意思:指五位具有威望和影响力的长者。

无将(wú jiāng)的意思:无将是指没有将领,比喻没有得力的人帮助或没有经验丰富的人担任重要职务。

枭卢(xiāo lú)的意思:指能力出众,才情横溢的人。

夷蹲(yí dūn)的意思:形容人坐在地上,像野蛮人一样不讲礼貌。

忠义(zhōng yì)的意思:忠诚和义气。形容人具有忠诚的品质,对朋友、亲人或国家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

自了(zì le)的意思:自己了结,自行了断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倪元璐所作的《戊辰春》系列之一,通过对比官场与民间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联“世局枭卢喝,以官注者昏”,开篇即揭示了官场的混乱与黑暗,用“枭卢”比喻官场中的权谋与争斗,而“以官注者昏”则直接点出官员因追求权力而迷失本心,导致社会整体陷入混沌状态。

颔联“黄师呵自了,孔子击夷蹲”,运用典故,以黄帝和孔子的形象对比,黄帝象征着自我了悟、顺应自然的智慧,而孔子则代表了道德与礼仪的坚守。这里通过“呵自了”与“击夷蹲”的不同行为,暗喻了在乱世中,真正能够自我觉醒、坚守正道的人寥寥无几。

颈联“谁任千秋担,公推五父樽”,进一步探讨了责任与担当的主题。在乱世之中,谁能承担起历史的重担?诗人提出了疑问,并暗示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或许会寻求某种象征性的寄托,如“五父樽”,可能指代的是某种传统、信仰或集体记忆,作为精神支柱。

尾联“无将忠义死,不与吃河豚”,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忠诚与正义的坚持。在乱世中,诗人认为不应轻易牺牲生命,但也不能妥协于邪恶,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不与吃河豚”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寓意着拒绝参与任何可能导致自身堕落或背叛原则的行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官场与民间、历史人物与当代现实的对比,以及对忠诚、正义与个人责任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作者介绍
倪元璐

倪元璐
朝代:明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元璐自缢殉节,卒年五十二。弘光时,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清廷赐谥文贞
猜你喜欢

彭园即事呈二林先生

雨歇天初霁,间园翠满庭。

片云空际落,好鸟静中听。

以我得无得,相于形所形。

行藏了不异,楼角晚山青。

(0)

舟中

秋风起遥岸,归思夜来生。

今朝竹西水,尽作故乡声。

(0)

城南明氏庄纳凉适余手持摺叠扇为吴兰雪自书萋香轩雨集之作遂用其韵·其三

五十老翁醉露顶,白发满头媚花影。

此心忽落江湖艇,江湖艇子风萧萧,秋在蒹葭尖上招。

(0)

城南明氏庄纳凉适余手持摺叠扇为吴兰雪自书萋香轩雨集之作遂用其韵·其一

万事莫如游约急,晓露沾袍草香湿。

三分池馆七山林,下马径须花里人,花梢高挂青油笠。

(0)

庐江道中晚行

高城迢递暝烟收,庐阜周遭翠欲流。

孔雀南飞儿女恨,大江东去古今愁。

疏钟云度松阴晚,远牧风回槲叶秋。

何处月明村笛起,此行不为听吴讴。

(0)

听雨

残竹和烟冻未消,梦回池馆夜萧萧。

却疑身倚乌篷立,重过江南旧板桥。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释清远 宋无 顾逢 王行 蔡戡 方献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