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怀 春 宋 /吴 则 礼 青 春 已 辞 淮 水 湄 ,底 物 遗 我 堪 解 颐 。风 味 不 除 惟 白 堕 ,典 弄 犹 在 有 黄 鹂 。老 夫 只 觉 禅 坐 好 ,儿 辈 争 论 句 法 奇 。到 处 何 曾 问 炊 米 ,半 生 人 笑 北 湖 痴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堕(bái duò)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由盛转衰,光芒逐渐消退。
半生(bàn shēng)的意思:指人生的一半时间,比喻经历或经验丰富。
禅坐(chán zuò)的意思:指修行禅宗的人坐在地上,专心静坐冥想。
炊米(chuī mǐ)的意思:指做饭煮米。
到处(dào chù)的意思:四处,各个地方
底物(dǐ wù)的意思:指事物的本质或实质。
典刑(diǎn xíng)的意思:指法律规定的刑罚。
风味(fēng wèi)的意思:指某种具有特色的味道或特殊的风格。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黄鹂(huáng lí)的意思: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句法(jù fǎ)的意思:指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老夫(lǎo fū)的意思:指年纪大的男性,多用于自称或自嘲。
青春(qīng chūn)的意思:指年轻的时期,也指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生人(shēng rén)的意思:指不熟悉的人,陌生人。
水湄(shuǐ méi)的意思:形容水面平静,没有波澜。
争论(zhēng lùn)的意思:指为了争取自己的观点或利益而进行的辩论或争执。
- 注释
- 青春:年轻的时光。
辞:离开。
淮水湄:淮河的岸边。
底物:什么东西。
遗:给予。
解颐:使人愉快,开怀。
风味:风味美酒。
除:除去。
惟:只有。
白堕:古代的一种美酒。
典刑:典范,这里指诗歌的典范。
犹在:仍然存在。
黄鹂:一种鸟。
老夫:我(指诗人)。
禅坐:静坐冥想。
儿辈:孩子们。
争论:辩论。
句法:诗句的结构和规则。
奇:奇特,引人入胜。
何曾:从未。
炊米:做饭,找饭吃。
痴:痴傻,痴心。
- 翻译
- 青春已经远离淮河岸边,究竟什么能让我开怀一笑。
美好的风味只剩下白堕酒,古老的典范仍然有黄鹂鸟的歌声。
我只觉得静心打坐最适宜,孩子们却争论着诗句的奇特之处。
我从不在意何处找饭吃,一生中被人嘲笑我在北湖的痴傻。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对于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对生活态度的转变。"青春已辞淮水湄,底物遗我堪解颐"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轻时期已经离开,而留给诗人的只有可以享用的美味。这里的“底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事物,“堪解颐”则意味着这些东西能让人感到愉悦。
"风味不除惟白堕,典刑犹在有黄鹊"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的感受。即使美好的风味还未消失(“风味不除”),但那些过去的快乐时光已经成为记忆(“惟白堕”)。而“典刑犹在有黄鹊”则暗示着某种过去的忧虑或是痛苦仍然存在,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就像黄鹊依旧在那里一样,这些忧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老夫只觉禅坐好,儿辈争论句法奇"显示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转变。年轻时可能追求的是世俗的成功和学问,现在作为一位老者,他发现禅坐带来的宁静和平和是最好的享受。而“儿辈争论句法奇”则反映出年轻的一代仍在为学问和名利所困,诗人对此感到超然。
"到处何曾问炊米,半生人笑北湖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心态。他从不在意物质上的得失(“到处何曾问炊米”),而是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世间的纷争。最后,“半生人笑北湖痴”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选择持有一种自嘲和超脱的态度,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是一直生活在北湖,他也没有被世俗所束缚。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个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转变。它不仅描绘了一位老者的感慨,更展示了一种超脱红尘、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杂体诗·其五王侍中
出车邺城外,驾言指南乡。
我君整六师,赫怒征东方。
千艘溯淮浦,武骑发河阳。
岂不怀归思,王事不可忘。
郁郁涉长途,触目多忧伤。
葭菼盈深崖,榛棘蔽高冈。
悲风振中野,阴云起回翔。
羁鸟鸣我前,孤兽驰我傍。
伊昔东山人,三年事戎行。
捐私报公家,终以反故疆。
勉哉同袍子,永言视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