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逐钟声去,云从塔影来。
清泉随意取,装得满船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探访惠山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水间的静谧与和谐之美。
首联“舍筏寻兰若,斜阳古殿开”,开篇即以“舍筏”这一佛教用语,暗示了诗人寻求心灵宁静的旅程,而“斜阳古殿开”则勾勒出夕阳下古寺初启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颔联“竹烟深似雨,松瀑响如雷”,运用比喻手法,将竹林中的烟雾比作细雨,生动地描绘了竹林的幽深与湿润;同时,以瀑布的声响类比雷鸣,不仅突出了松瀑的壮观,也增添了自然界的动态美,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颈联“水逐钟声去,云从塔影来”,进一步展现了水与时间、云与空间的互动。水随着寺院钟声的节奏流动,云则随着塔影的移动而变化,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又展现了空间的广阔,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错觉。
尾联“清泉随意取,装得满船回”,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生活的满足。他随意取用清泉,将其装满船只带回家,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直接享受,也是对生活简单质朴态度的体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微妙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
度岭春风暖,花多不识名。
瘴烟迷月色,巴路傍溪声。
畏药将银试,防蛟避水行。
知君怜酒兴,莫杀醉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