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流探谷源,以渐入佳境。
得居名食蔗,虎头趣自领。
因迥易为高,凭轩目堪骋。
品奇托亦殊,于于意为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入自然,探索源头,逐渐领略到美妙景致的过程。诗中提到“食蔗居”,可能是指居住在一处与甘蔗有关的地方,或是以甘蔗为食,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氛围。
“循流探谷源,以渐入佳境。” 开篇即表达了诗人沿着水流探寻源头,逐步进入美好景色的心境。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发现。
“得居名食蔗,虎头趣自领。” 描述了诗人找到了一个以甘蔗为主要食物或生活元素的地方,这里的“虎头”可能是地名或某种特定的称呼,暗示这个地方有着独特的风味或特色。
“因迥易为高,凭轩目堪骋。”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站在高处,凭借窗台远眺,视野开阔,心情舒畅。这里的“迥”可能指的是距离遥远,“轩”则指窗户或楼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自由。
“红紫万嶂纷,青松独崇岭。” 描述了四周山峦起伏,色彩斑斓,而青松独立于高岭之上,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也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品奇托亦殊,于于意为永。” 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对独特品味的追求,以及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永恒。这里的“品奇”可能指的是品尝奇特之物,而“于于”则形容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今旦病思清,把书坐晴檐。
体舒百息匀,心远万虑恬。
收视等庖郢,妙观到羲炎。
顿忘饥寒苦,但觉中边甜。
习气尚稍稍,自喜良沾沾。
故家东堂书,高架纷悬签。
我时且儿子,气欲俱并兼。
浇著胸次间,政尔意不廉。
此意竟蹉跎,衰迟侵戟髯。
迩来又留滞,郁郁三年淹。
是秋节物高,露白原草沾。
斜河转空阔,夜气方森严。
此日足可惜,黄尘满征襜。
明年会当归,赤米荐白盐。
翻经慰老眼,甘作书蠹潜。
共嘲玄尚白,指笑突不黔。
亦知屠沽儿,羔豚方属餍。
平生笑盗儒,口诵青青麦。
刻烛和新诗,此夕知何夕。
六花来未晚,三白会有穫。
雨旸亦天事,勤惰繄人力。
何妨纵牛羊,况已遍陇陌。
青黄未交时,补助岂无责。
我亦念归田,聊作数旬客。
百卉生深林,无人皆自芳。
楚骚发妙意,惟兰乃能当。
我欲效潞公,剩种坡之阳。
不须强披拂,风来味愈长。
君乃先为之,滋畹双雁乡。
正欲生阶庭,聚书教诸郎。
父子自同心,久之不闻香。
老我行西归,一造君子堂。
勉哉笃义方,双雁看高翔。